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青龙满族自治县创新扶贫扶出新希望
作者:常虹 张宏宇 陈引玉   发布时间:2015-08-20  编辑:jiangshan(jiangshan)

在青龙的一些深山区,土地瘠薄零散,干旱、洪涝、风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农户丰年温饱,灾年返贫。为帮助这些深山中的群众脱贫致富,青龙县委、县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列为全县民心工程,将生活条件艰苦、生产资料匮乏区域最贫困人口搬迁到生活生产条件较为便利区域。

一批原本坐落在深山中的村庄被整村搬迁出来,搬出深山,道路宽了、水电通了、通讯畅捷,以前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得到一次性解决。

艰苦不便,因搬迁而改变

在青龙大石岭乡东北部的深山沟里,山势险峻,交通闭塞,大冰沟村29户人家200多口人曾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没有电,点煤油灯;吃水,到一公里外小水井去挑;没有通讯,有要紧事靠人翻山越岭送信儿;孩子们上学,要顺着河谷走七八里山路……如今,这些曾经的艰苦与不便,全都因扶贫搬迁彻底改变。

8月10日,大石岭乡大石岭村,1997年从大冰沟村搬迁来的周海东正忙着打理自家的电讯器材小店。“那时,我们种地靠天,产量很低。”周海东说,出来赶集要么靠驴驮,要么人背。 8岁开始上学时,一趟就要顺着河谷走七八里山路,[跳] [堂]过好几道河。想知道深山外的世界,家里只有一个收音机,晚上才能收到一两个台。上山外姑姑家,看见黑白电视,“那匣子里能看见人,看见天,长大我肯定得研究它!”周海东说那时他就下定了这个决心。

政府帮助全村人从深山沟里搬出来,上学条件好了,他考上了中专,一心想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周海东如愿以偿。“现在,他会修电视机、电冰箱、手机、电脑所有家用电器。”一位来找周海东修电器的村民见证了扶贫搬迁改变了一个年轻人的命运。

宽阔的道路,崭新的房屋,8月10日,记者走进搬迁后的大巫岚镇窦家沟村新址,看到的是一个幸福、和谐的新村庄。

而就在几年前,窦家沟村还是另外一番模样:村里第4组有43户村民祖祖辈辈一直居住在深沟里,生活长期处于“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全部靠脚,点灯依靠煤油,吃水还需瓢舀”的原始状态。2008年,县里投资400多万元,在地势平坦的窦家沟村兴建移民搬迁小区,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原自然村185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村民邱奎带着记者参观他家,“这是厨房、餐厅、卧室,和你们城里人家差不多吧!”站在院子里,邱奎指着远处的山沟说,那里就是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离现在的居住地有6公里远,在那里,生产生活用的东西全靠人挑驴驮,汽车根本进不去沟里,祖祖辈辈靠着仅有的几亩薄地看天生存。

“现在好了,我们村附近有几个企业,大家多数都在那打工,每天赚一二百块钱没问题,跟住在沟里比是两个天地。” 邱奎高兴地说。

“以前村里小伙子找媳妇可费劲着呐,好不容易说个媳妇,到家一看那条件,立马转身就走的有的是。”村主任袁庆华说,现在村民洗澡有太阳能,出入是水泥马路,赶集开车也就十来分钟,说媳妇一般都是一说一个准,搬出来后,这两年结婚的有10来对。

创新思路,建设崭新生活

8月11日,草碾乡高庄村,从西山片下来的村民董明,一碰到村党支部书记刘长有就拦住问:“刘书记,咱的新村建咋样了,啥时候能搬啊,我们可都盼着呢。” “快了,你到那块看看,基础平整完了,政府还投资120万元给咱砌了厚实的护坡,房子马上就要开始盖了,你们就等着好消息吧。”刘长有回答。

刘长有介绍说,高庄村西山自然片虽然距离村中心只有几公里路程,但两个地方就像两个世界。村中心这一块,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村民吃水不是问题。西山片在大山里,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出行走的是一条窄窄的盘山路,非常险峻,山里的货运不出来,山外的东西运不进去,村民生活贫苦。尤其吃水是老大难问题,由于特殊的石灰岩地质,西山片存不住水,夏秋季,村民还可以吃点儿山上渗下来的水,冬春季雨水少,村民只能用平日里积攒的一点水,衣服根本没法洗,就等着哪天下点雨能有点儿水。

为了将西山片村民搬迁出吃水条件恶劣的山沟,2010年,青龙启动高庄村西山自然片搬迁。搬迁需要大笔资金,此前全县已搬迁的175户中,平均每户建房成本10万元,而国家扶贫补助标准4000元/人,按户均4口人计算,搬迁农户一家还需自筹8.4万元,绝大多数贫困深山农户拿不出这么多钱,并且,建新居的土地也是一个问题。

为解决搬迁资金和新居建设用地,县委、县政府创新思路,将草碾乡高庄村易地扶贫搬迁与新民居建设相结合,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与新民居建设资金捆绑使用,既解决了贫困户移民搬迁资金短缺困难,同时又使建房用地难题得以很好解决。

赶往西山片,陡峭的山路连越野车爬起来都费劲,往外看,几丈深的山沟直让人眼晕。到山上,放眼望,不同的山头上,散布着一间间旧房子。81岁的董朴蹲在自家房前歇凉,说起扶贫搬迁,精神十足:“政府花了那么多钱,这是给咱子孙后代造福!”

为了让西山片搬迁出的村民早日住上新房子,目前,县里各部门、草碾乡政府,一直在加紧编制规划、办理各种手续。 “秋后房子就能开始盖了,明年,西山片区的村民就全都能搬下来,过上新生活了!”刘长有说。

今年64岁的李文林是原大冰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文林说,当年启动大冰沟村搬迁时,政府从方便百姓的角度做了充分考虑,在就近安置的各个村庄中,让村民自由选择,愿意去省外安家的,政府给补贴资金。实地选择,李文林选择了大石岭乡红旗杆村,“这里路方便,有电,学生念书方便,文教卫生都中!”李文林满意地说。

以民为本推进搬迁,从启动搬迁开始,县、乡政府始终认真倾听群众需求。李文林在新居住地种的土地比较瘠薄,乡政府了解情况后,将李文林一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确保一家人生活水平高于搬迁前。

感念今天的幸福生活,李文林和好多当年一起搬出来的村民,每年都要沿着从前搬迁出山的路,回到原来老家,追忆曾经在艰苦自然条件下努力追求生活改变的坚韧精神。也正是凭着这种坚韧的精神,李文林他们在今天更加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下,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更加富足的生活。

周密部署,增强造血机能

“‘十一五’期间,全县投资244.4万元,扶贫搬迁216户,涉及956人。‘十二五’期间计划搬迁462户,涉及1631人。”县扶贫办副主任杨素珍说,以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为扶贫搬迁重点实施区域,在全面摸清搬迁任务和安置资源基础上,编制《青龙满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

搬出来仅仅是第一步,在搬迁村民新定居区,县委、县政府统筹规划,全面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十二五”期间,围绕搬迁工作目标,全县将按照户均100平方米标准,建房46200平方米;为保证搬迁户基本生存条件,按人均一亩当家田计算,将通过安置区调剂、坡改梯建设、旧房拆除复耕等方式保证搬迁村民耕者有其田;新建蓄水池2000立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5公里,让户户通自来水;保证安置区与外界道路贯通,新建、改造公路32公里;新建沼气池462个,解决搬迁贫困户生活能源。

逐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将通过改造维修学校危房、改造维修村卫生室、扩建村文化室,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入学、就医及文化娱乐等需要。

让搬迁出来的村民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县委、县政府针对安置区优势资源,计划新栽板栗、苹果等干鲜果树5万株,建设年出产500头的优质养猪基地7处,建设年出产1000只优质肉羊基地3处,建设5000只标准化鸡舍50栋,安排1000人次生产、就业技能培训,为搬迁出深山的群众在新生活区域尽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生态青龙建设理念始终贯穿扶贫搬迁工程:改善原迁出区生态环境恶劣、坡陡山高、水土流失严重状况,对迁出区田地由村委会承包给当地农户耕种,对山林进行封山育林,对2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现在家里原来种地的地方都是树了,柞树多,最粗的直径有15公分了。”十多年前从大冰沟村搬迁出来的周海东说,原来家那里的生态景观比他们住在那儿时更美了。

本报记者常虹 张宏宇 陈引玉


内容时间:2013-08-2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