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跨过2019年,就迎来农历的春节。那些搬迁群众如今生活得怎样,跟随镜头我们探访了搬出大山住进城镇移民的所思所想和生产生活状况……
新店村杨平英
楼上住家楼下打工
“你们继续忙哈,我得回家做饭去了。哦!再领点零件回家做。”笔者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康华社区舞阳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东亿电气扶贫车间内见到了正在打包零件回家的杨平英。
42岁的杨平英2018年3月入住到舞阳新区安置点。说起现如今的生活,杨平英喜不自禁:“老家哪能和这里比。”
杨平英是新店镇新店村大榜沟组人,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她主要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小孩。“老家所居住的地方交通不便,住在那里的人都陆陆续续的搬走了,剩下我们一两户人家在那里,也动过搬家的心思,但是没钱。”杨平英说道。
交通不便是她老家的缺点之一,随着孩子上学,杨平英又犯愁了。学校离家远,每天接送小孩上学就要耽搁近4个小时,别无选择的杨平英2004年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这样的日子一过便是15年,直到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杨平英才结束了这样的日子。
“搬出来不仅生活条件好了,小孩上学近了,重要的是自己还找到了事做。”杨平英笑着说。搬出来后杨平英在楼下的东亿电气扶贫车间做打火机零件组装工作,小孩也在附近的小学就读。
大湾村吴继斌
搬出大山生活日日好
“吴老板,生意好呀!今天的肉好不?给我称20斤肉去灌香肠。”
“放心,这个肉好着嘞!”
在新店镇三家桥的街上,吴继斌正热情地招呼着前来买肉的顾客,爱人李高桃也在一旁帮衬着。一番忙活下来,这天宰杀的一头猪已所剩无几,闲暇时分吴继斌说:“以前在城里租房子打工,现在有房子自己当老板,这种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吴继斌是新店镇大湾村龙田组人,居住的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80平方米的木屋,每年都必须检修一次,不然一遇到大风大雨天气屋里屋外一样透风漏雨。“住在里面除了挤,最担心的还是安全问题。”吴继斌说。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生活开支也越来越大。吴继斌为讨生活,5年前他来到三家桥片区,给家里正在杀猪的亲戚帮忙,三家桥片区回大湾村近20公里,如果小孩在大湾读书每天都需要接送,这意味着家里必须留一个人。经过再三思考,吴继斌选择在新店村租房子,这样租房子的日子直到2017年才结束。
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吴继斌一家搬迁到新店镇丙溪村云起小镇易地移民安置点。“搬到这里方便多了,小孩就在丙溪小学上学,离家近,每天小孩们去上学都不用接送了。加之自己也有了肉铺,这里离自己的肉铺也近。”
在帮衬亲戚卖猪肉的同时,吴继斌也学会了一技之长,当亲戚去外地时,吴继斌就把肉铺接了过来自己经营。2018年两人屠宰生猪300多头,实现每头销售利润300多元,年销售收入10多万元,一家人在短短的两年内一举从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
对于春节,吴继斌的爱人李高桃说:“过几天就开始弄腊肉和香肠了,再给小孩买两件新衣服,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在新屋里过个闹热年。”
大湾村驻村干部姚儆说:“我们大湾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全部完成,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积极的为搬迁群众开展技术培训,以确保每户搬迁群众至少有一人就业。”
截至日前,玉屏共搬迁1387户5726人,其中贫困户1171户4812人,为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先后为搬迁群众举办了电工、挖掘机、厨师、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20余场次,共计培训搬迁群众1000余人次,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社区创办扶贫车间,方便移民在家门口就业。
内容时间:20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