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三穗县围绕2018年按国标实现整县减贫摘帽目标,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积极开展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和“百日行动”三大行动,巧打规划引领、产业支撑、主体培育、技术培训“四张牌”,不断增强了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为如期顺利实现整县减贫摘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规划引领强保障。在确定全县以“1+2+N”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该县严格实行“986”(县级干部9名、科级干部8名、一般干部6名)的干部结对帮扶机制,为贫困村和贫困户量身订制产业发展规划,帮助贫困群众找准脱贫良方,确保规划接地气、可操作、见实效,做到了村村有项目,户户有产业。指导每个贫困村发展1片农业产业基地、实施1—2个产业项目、创建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018年,共拟定组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04个。
产业支撑筑根基。按照“资金跟着贫困农户走、贫困农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特色产业走、特色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原则,围绕“1+2+N”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推进三穗鸭、商品蔬菜、精品水果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向贫困农户延伸,项目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全年共投入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7416.38万元,实施产业项目104个,带动1.1万户40075人贫困群众年均增收3200元。同时,还按每户不高于5000元的标准,累计发放产业直补资金2331.54万元,带动6465户24532人贫困群众年均增收3600元,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2018年,预计全县完成三穗鸭养殖1200万羽、蔬菜种植13.2万亩、精品水果种植5.74万亩,建成了一大批有规模、上档次的产业基地,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其中,建成州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2个、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3个,州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台烈镇颇洞村在推进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中,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的党社联建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精品水果、乡村旅游等产业,吸纳了颇洞村及周边近100多个贫困劳动力常年入园务工,形成了季节性用工和常年用工两大务工体。
颇洞村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发展产业得“现金”、入园务工赚“薪金”、资金入股分得“股金”,实现了“一股生四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达100万元,走出了一条“龙头大带动、村企大融合、生产大发展”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主体培育联农户。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新型经营主体获得项目及资金扶持的重要条件,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在贫困村建基地、传技术,按照“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放订单生产,吸收劳务就业,并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降低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风险,实现合作共赢。今年,该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累计达到397家;新增州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全县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20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4家。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带动40363名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同时,深入推进“企业帮扶”活动,吸纳贫困劳动力到企业就业,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如千里山公司在推进三穗鸭全产业链建设中,除带动1220户贫困户发展三穗鸭产业外,还吸纳了100名贫困劳动力到企业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技术培训增本领。该县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大力开展全员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 行动”,增强贫困群众致富本领,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4183人,其中贫困劳动力8586人,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4385人,全县贫困劳动力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自主发展氛围,提高贫困群众自主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引导贫困户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彻底摆脱“等靠要”思想,切实增强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姚本祥 吴征卓)
内容时间: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