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黔西:合力攻坚战贫困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3-20  编辑:陈亚丰

    自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黔西县发起了“万名干部进万家”脱贫攻坚大决战攻势。6000余名县乡干部,5000余名村组干部撸起袖子、卷起裤腿走进农家,用脚步丈量农村土地、用心倾听群众诉求、用情化解群众矛盾,万名干部犹如“蚁军”,为群众讲政策、带产业、帮困难,合力推倒压在群众身上的“贫困大石”。

   帮困难
  覃文举是黔西县人社局派驻到铁石乡石丫口村的第一书记,刚到村里时,当地群众对这位“县派书记”满是质疑,纷纷议论“能为村里的发展做点啥?”。
  一年下来,覃文举走遍石丫口村每一户农户,他把党的帮扶政策带进了每一户农家,与群众共谋发展。群众家里遇到困难,覃文举忙前忙后,寻找相关政策帮助他们。不知不觉中,覃文举成为群众信得过、找得到、靠得住的亲人。
  “知屋漏者在宇下。”扶贫干部只有走到群众中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成为群众的“家里人”,才能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走出贫困。
  覃文举是黔西干部帮助群众脱贫摘帽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18年,黔西县党员干部累计走访群众50余万次,办理好事实事20余万件,民情日记上记满的,都是贫困群众的“琐碎”小事。他们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真正融入群众家中,成为脱贫摘帽的“主心骨”,为全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强大力量。

  讲政策
  从“打死也不搬”到“我要带头搬”,曾经让帮扶干部伤透了脑筋的绿化乡湾箐村易地扶贫搬迁户司玉龙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司玉龙家离集镇有几里山路,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被乡政府列为搬迁对象。帮扶干部和驻村干部第一次到他家宣传搬迁政策时,老司一口拒绝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帮扶干部第二次来到老司家时,他直接闭门不见。
  一次次被拒绝,一次次的到访,帮扶干部一逮住机会就向司玉龙宣传扶贫政策和搬迁政策,介绍安置点的基本情况。经过努力,他终于同意搬进新家。
  如今,司玉龙在安置点当起了护林员,收入增加了,过了一个幸福年,闲时还动员其他群众搬迁。

  带产业
  脱贫稳不稳,关键看产业。
  “一亩地最多产800斤玉米,收入800元左右;如果大家种植刺梨,开始3年每亩补助1000元,丰产后,每亩预计能实现5000元左右的收益。”铁石乡刺梨种植基地,帮扶干部仔细帮群众算收入帐,坚定群众发展刺梨产业的信心。
  近年来,黔西县积极引导群众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将产业发展“说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使土地里长出“真金”。仅2018年,全县结合地域特点,共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4.27万亩,发展了经果林、牧草、蔬菜、生态家禽养殖产业等多种高效产业,实现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作者单位:黔西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付松)

内容时间:2019-03-0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