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锲而不舍抓脱贫攻坚 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3-19  编辑:陈亚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望刚刚走过的2018,是砥砺奋进、收获满满的一年,是对标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实力活力魅力新湄潭的一年。这一年,我县持之以恒实施“三新一全”战略,纵深推进“五大行动计划”,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政府自身建设,力争早日把湄潭建成“绿色高效园区、生态文明茶城、美丽乡村典范、休闲养生胜地”。从今天起,本台将推出系列报道《盘点2018》,再现一年来湄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今天播出第一集:锲而不舍抓脱贫攻坚,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胜利。2018年,我县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落实“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5个贫困镇街“减贫摘帽”,64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7000多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1%,顺利通过国务院第三方脱贫退出评估验收。

鱼泉街道联合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很多群众,都分散居住在高山上。张基凯是该村黄泥坡组的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他家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成了危房。

鱼泉街道联合村村民张基凯:以前的房子是1992年修的,因为在外面打工,出去了没管理,房子都破旧得快垮塌了,还是比较危险是的很危险。

经过联合村调查认定,将张基凯家列入危房改造计划,补助4.4万元,将他家的房屋进行了拆除重建,同时还完善了入户路、院坝等。

鱼泉街道联合村村民张基凯:修了新房子, 住着人都要喜庆一点感谢党和人民政府 ,这个房子住起比较安全又舒服。

安全、舒服,是群众对居住条件最简单的要求。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这一要求,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坚持村庄规划建设“一图一表一说明”和黔北民居“七大元素”,整县推进以“七改一增两处理”为主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贫困户、一般户、四有人员户房屋除险加固工程,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项,全面实现乡村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彻底消除农村脏、乱、差现象。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7万户,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率达98%。整治后的广大农村,黔北民居焕然一新、房前院落干净整洁,犹如一幅自然山水画。每每谈起这些变化,家住天城镇皂角村潘家院子的村民张启华都感慨万千。据他介绍,以前当地道路狭窄,房屋破旧。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现在的潘家院子变了样,道路平整了,院落干净了,摩托车、小车都能直接开到自己的家门口。

天城镇皂角村潘家院子村民张启华:这个环境改造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实惠,主要还是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心。现在这个环境居住的话和以前相比确实是两回事,也好打扫,看起也舒服。

天城镇皂角村党支部书记田景权:群众的积极性比较高开始对房前屋后的烂房子进行清理,清理过程中我们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全面打造结束,现在人居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安居乐业,群众对脱贫攻坚的认可度非常的高,也非常的满意。

能改则改,不能改则搬。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等边远山区群众,我县采取政府统规统建、群众自建、土地换房源转化等模式,重点向产业园区、小城镇、美丽乡村、景区景点等区域搬迁安置,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过坚持与坚守,如今,湄潭的广大农村呈现出“产业兴、人气旺、生态好、环境美”的新面貌,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典范,并作为中农办、国新办邀请的三个县之一,参加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中外媒体见面会。以前的不便和现在的便利,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搬进抄乐集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张俊发十分感慨。

抄乐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张俊发:搬下来孩子在这里读幼儿园也方便,老家天晴下雨,在抄乐读书几公里远,接送又麻烦又淘气,现在买什么东西,生病看病,都很方便,政策好,我们搬到这里。

当然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一“搬”了之,对于搬迁户来说,能搬迁是前提,能稳住是基础,能致富才是目的。为此,我县在加大搬迁群众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从安排公益性岗位、园区企业招工等方面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让贫困群众真正实现“挪穷窝”、“拔穷根”,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抄乐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张俊发:现在镇里还给我安排了一个就业岗位,就是保洁员,打扫卫生,一年都有一万六七千块钱,我们的生活就没有问题了。

同样是搬迁户的韦继安,一家六口人,大女儿正在读初中,其余三个女儿都在上小学,以前住的地方由于交通不便,子女上学要走两个多小时,不仅苦了孩子,也让家长十分忧心。如今,搬迁到鱼泉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孩子们上学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够到达学校,这让韦继安一家欣慰不已。

鱼泉街道土塘村村民韦继安:搬新居,这个环境上,各方面确实是要比在以前的房子好得多,比如说是走路,还有做点什么小事情,或者今天去买点什么东西,去赶个场, 在那上面的话,起码要走一两个多小时,又没有车, 在这里我基本上出门就可以,现在国家政策对这些人民群众,对我们这些贫困人是相当好得很的。

居住小环境的改善满足了群众最基本的需求,整个交通大环境的顺畅才能疏通血脉,打通群众脱贫致富的毛细血管。为此,我县牢固树立脱贫攻坚,交通先行的理念,以扶贫路、产业路、互联互通、改造提升工程为重点,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一体化发展,共计投入资金18.11亿元,实施城乡公路2078公里,实现100%的镇(街)通油砼路、100%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寨通水泥路,彻底解决贫困地区出行难问题,成为全省村村通油砼路及客运示范县,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对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家住湄江街道东南居的群众王红亮有着切身体会。他告诉我们,以前受交通制约,生产生活十分不便,现在组组通公路修到了家门口,老百姓彻底告别了“肩挑背磨”和“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窘境。

湄江街道东南居群众王红亮:以前是泥巴路,走起脚上很多泥巴。现在很方便,哪样都方便,收庄稼,赶场,我们上街搬点东西,这个路修起对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从湄潭拉点煤,其他哪样东西都直接拉到家门口, 用不着背了,不像以前那样肩挑背磨的。

像往常一样,家住湄江街道金花村的村民杨志荣正骑着摩托车赶回家。与以往不同的是,通往他家门口的串户路,从以前的泥石路变成了水泥路,极大地方便了他的出行。谈起这些变化,杨志荣高兴不已。

湄江街道金花村村民杨志荣:以前路到处都是泥巴,路烂得很,骑车出去赶场,你卖茶叶都是一脚的稀泥巴,车上都沾满了泥,现在政府有这个指标,把这个路打起, 拉东西也好、你赶场也好、卖茶叶也好、反正不沾泥巴了,感谢政府。

产业是农村脱贫的支撑,农民增收的必备条件。路通了,交通条件改善了,如何立足当地实际,谋划好产业发展又被摆上了议事日程。近年来,我县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产销对接,整合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8.5亿元,发放“特惠贷”4325户2.23亿元,发展壮大茶叶、优质稻、烟叶、果蔬等特色产业,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形成了“村村有实体经济、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产业扶贫格局。全县已创建6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成茶园60万亩、优质稻基地20万亩、烟叶基地5万亩、特色果蔬基地34万亩,创响“湄潭翠芽”、“遵义红”、“茅贡米”等知名品牌,打造中国茶城、黔北季皇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大型专业市场,成为中国茶产业扶贫示范县和全国茶业第二强县。复兴镇就围绕土地做足文章,盯着产业打算盘,积极引导贫困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值高效特色农作物,完善产业扶贫带动机制,建立“村集体+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全镇茶园面积达到8万亩,油茶面积达到3万亩,成为遵义市最大的油茶种植基地。与此同时,该镇还发展了辣椒5000亩,稻鱼种养3000多亩。

复兴镇党委书记熊国全:我们复兴镇是一个贫困镇,省级二类贫困镇。在这个贫困乡镇的脱贫攻坚过程中,觉得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才是关键,只有把产业做强做大,把产业链延伸做好,老百姓的收入才会增加,所以我们致力于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展产业,这些产业基本覆盖了全镇的每个村每个组,以及每一户贫困户,使脱贫攻坚的基础更足,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希望更大。

内容时间:2019-01-0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