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黔桂两省区交界的贵州荔波,拥有“世界遗产地”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名片,汇集了世界喀斯特的典型地貌。这里生态良好、山川秀丽、资源丰富,被誉为“地球绿宝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
绿色是荔波发展的底色,行走荔波,这片青山绿水中的“万绿”间,有一片绿叶,不仅守护着良好的生态,还成为群众致富的“法宝”,它就是桑叶。因此,这片绿叶,成为荔波“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绿起了财富,绿开了民心。
如今,荔波桑叶的种植发展,走出一条“小桑蚕推动大扶贫”的产业扶贫路子。走在荔波大地上,桑树绿浪席卷而来,一波拱一波,片片荒野变“桑田”。
近年来,荔波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要求,紧紧把握“八要素”和践行“五步工作法”,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坚定不移实施以桑蚕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通过选好一个产业、建好一个平台、做好三个保障、搞好四个服务“1134”工作法,全县桑园种植面积从0.8万亩扩大到3.7万亩,年综合产值达到1.8亿元,桑蚕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
选好一个产业
在荔波县小七孔镇中心村千亩桑蚕示范基地,桑园里不少群众正忙着采摘桑叶,而蚕房里的群众则忙着喂蚕、取蚕茧,蚕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中心村是省级深度贫困村,山多地少,大部分土地为林地和陡坡,平地面积仅1420亩,分布零星水田,且大多闲置或粗放种植玉米等经济价值极低的传统农作物。2017年以来,该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一县一业”号召,以发展种桑养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积极探索土地“三权分置”、“二次分包”新模式,破解流转土地难的问题,实现连片种植桑树1000余亩。
如今,闲置荒地被盘活,土地“化零为整”,千亩桑园绿浪翻滚。农民流转土地有租金,在划得“口粮”田后,剩余的承包土地面积均按照田300元/亩、地200元/亩统一流转给村集体,全村每户年均增收近1000元。务工有薪金,基地桑园管护、蚕房蚕工等,每人收益100元/天左右。入股有股金,推广农村“三变”改革做法,采取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运行方式,鼓励农户以土地、自有蚕房、产业扶贫奖补金等入股企业或合作社,每年获取入股分红。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逐步形成利益联结新机制,走出了一条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产业有奔头,让农民增收有希望,让脱贫致富有法子之路。
近年来,荔波把桑蚕产业作为荔波脱贫攻坚“一县一业”主导产业,采取政府主导推动,坚持消费导向、市场导向和特色导向,以调减玉米为轴心,以500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通过问愿群众、问需市场、问诊专家和反复调研比选,结合县域资源和生态优势,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三种模式和“政策扶持+保底收益”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桑蚕全产业链,推动桑蚕产业转型升级。全县有90个村参与桑蚕产业发展,村组覆盖率达100%,桑园面积累计达3.7万亩,建成蚕房23.6万平方米,参与种桑养蚕农户2199户8285人,其中贫困户1312户5215人,户均增收2万元。
建好一个平台
在荔波县茂兰镇洞流村拉岩桑蚕基地,标准化的蚕房里,摆着整齐的钢架蚕床,白嫩的蚕不停地在桑叶上蠕动着,安静的室内只有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这里是富民公司的小蚕共育基地。“在本地培育小蚕的优势是,蚕种抗病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强。每年,拉岩基地小蚕共育计划2万张规模,预估年产值约300万元。通过基地标准化小蚕共育+大蚕示范养殖模式,辐射带动全县桑蚕产业发展,提高养蚕效益。”富民公司董事长陈禹模介绍说。
2017年底,富民公司选中了茂兰镇洞流村拉岩,流转土地500亩,打造标准化小蚕共育基地,集中统一供应小蚕,从源头把控小蚕质量,逐步实现全县统一供给。此外,富民公司还与全县的农户、合作社、大户、企业签订种桑养蚕合作协议,包括回收价格等,让群众种桑养蚕心理更有“底气”。
荔波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用好产业扶贫资金,组建“荔波富民农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产业扶贫子基金、土地流转、种桑养蚕等工作,提供桑苗采购,桑蚕产、购、销等服务,制定种桑和养蚕环节补助范围及标准,对种桑农户最高给予每亩1600元的化肥、肥料等综合补助,对自建或改建蚕房养蚕农户给予200元/平方米、60元/平方米的蚕房建设补助,对500平方米规模以上蚕房由县统一建设,养殖大户以20元/平方米/年租赁使用等。同时,与乡镇、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建立合作制,加大产业培育,为桑蚕产业发展提供全环节服务。
做好三个保障
佳荣镇坤地村贫困户覃育敏曾是个贫困户,2017年,紧随全县推广种桑养蚕的发展机遇,“大胆”摘下桑树11亩,配套建起蚕房,饲养家蚕8批次,产鲜茧700公斤,养蚕当年直接收入3.5万余元。第二年,养蚕9批,卖茧收入更是翻番。对于覃育敏来说,蚕宝宝就是“金宝宝”,靠着这产业,当年甩了“脱贫帽”,“钱袋子”鼓起来,生活更加“有奔头”。
“桑苗免费领,翻犁、流转土地、建蚕房……这些都给补贴,党和政府的政策对我们农民好嘞。”覃育敏满怀感激地说。政府扶持,降低群众投入成本。种桑养蚕与其他种植业相比,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又有政策扶持,从而增加了蚕农种桑的信心。很快,县内很多农户加入种桑养蚕大军。
组织保障。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桑蚕产业领导小组,四家班子分管领导、乡镇和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在农业农村局设立桑蚕产业发展办公室,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增加2名桑蚕专业技术人员,建立齐抓共管、分级负责机制。
投入保障。用好中央及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普惠性政策,积极向省、州申报产业扶贫子基金,设立桑蚕产业发展基金,从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桑苗补助、蚕房建设补助和贷款贴息等。同时,制定《荔波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5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桑园,需投入生产便道、水池、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安排解决。
收入保障。为解除农民种桑养蚕后顾之忧,由富民公司与乡镇、村级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签订桑叶、蚕茧保底收购协议,桑叶按0.8元/斤,蚕茧根据等级按36元/公斤,市场价高于保底价的按市场价统一组织收购。同时,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增加租金收入,组织农户到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桑蚕基地务工就业,实现群众稳定收入。
搞好四个服务
培训服务。结合“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等活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乡、村、组和田间地头,开展种桑养蚕实用技术培训。用好“田专家”“土秀才”资源,组织种养能手300余人到广西环江、宜州等地脱产跟班学习,并从中选优聘请100名种桑养蚕能手作为技术辅导员,实行包片服务,手把手传授农户种养知识。
技术服务。聘请省蚕科所和广西桑蚕专家作为技术顾问,邀请10余名省内外科研院所桑蚕专家指导桑蚕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标准技术规程制定、技术指导培训等,对桑蚕全产业链项目进行技术把关。选派49名技术骨干深入乡镇、村一线开展巡回指导、现场示范、现场培训等技术服务,实行“包村(合作社)连户”工作机制。
购销服务。由富民公司统一桑苗采购、调运、供苗和技术指导,并承接种桑养蚕购、销服务,与参与种桑养蚕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签订种桑养蚕合作协议,明确蚕茧收购合同,对蚕茧收购按照保底收购协议执行,并实行挂牌、定标、定点持证明价收购,全环节保障购销服务。
监管服务。组织县农工、发改、市监、公安、税政等部门及乡镇做好蚕茧收购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市场秩序,对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理,避免坑农现象发生。同时,借鉴广西等地经验做法,研究出台种桑养蚕保险保障机制,引导群众参与农业保险,有效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保障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荔波县在探索桑蚕产业的基础上,对农村产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拓展了思路,探索形成了1+5+N的农村产业发展格局,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桑蚕一县一业初具规模,初见成效;拓展五大产业:即以蜜柚、枇杷为主的精品水果12.7万亩,年产值3.7亿元;以铁皮石斛、白芨为主的中药材2万亩,年产值1.5亿元;、传统青梅扩大到2.57万亩,年产值0.6亿元;食用菌等蔬菜种植8万亩次,年产值约0.4亿元;以“佳荣牛”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不断扩大,年出栏牛达1.8万头,年产值超亿元。同时鼓励乡镇、村充分发挥优势抓好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形成了发展的良好格局。1+5+N产业覆盖全县94个村,辐射带动贫户6648户21012人,群众收入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产品销售等得到大幅度提升。
内容时间: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