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难题,道真县坚持“产业是基础、就业是关键”工作理念,全力抓重点、攻难点、创焦点,探索出产业扶持向搬迁户倾斜、就业岗位向搬迁户倾斜、优惠政策向搬迁户倾斜的“三个倾斜”原则,有效推动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增收致富。
(一)坚持产业扶持向搬迁户倾斜,做到“资产收益”和“现金收益”并重。
1.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紧紧围绕打造“菜县菇乡”产业定位,深入实施“23221”农业产业化工程(食用菌2亿棒、商品蔬菜30万亩、茶叶20万亩、中药材20万亩、烤烟10万担),在全县移民安置点建设12个以食用菌、蔬菜为主的扶贫产业园,83个村(社区)成立“村社合一”专业合作社,通过“三变+产业园+合作社+移民”模式,一方面构建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让移民群众有股可入、有利可获。在产业尚未发展起来期间,对搬迁户实行保底补贴;发展起来后,实行效益分红。另一方面,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和输出就业。道真县河口镇在原7个“村社合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宝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办核心示范基地7个,流转移民搬迁群众土地90余亩,实现户均分红400元,同时解决搬迁群众就业100余人,实行人均务工收入6000元以上。
2.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力度。把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带动产业扶贫的突破口,先后从福建、河北等地引进企业33家,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壮大,带动搬迁群众稳定就业、逐步增收。如:引进的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产杏鲍菇120吨,可吸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就业800余人;引进的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年制食用菌棒可达6000万棒,可吸纳500余名移民群众稳定就业。同时,公司实行“企业+合作社+产业园+移民户”的模式,移民群众通过租赁食用菌大棚自主经营,户均年收入可达3万余元。
(二)坚持就业岗位向搬迁户倾斜,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
1.做好就业跟踪服务。一方面,组建就业创业联盟,建立完善企业与有就职意愿的移民群众有效衔接机制,时时更新企业用工信息,确保实现信息及时共享。另一方面,对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进行精准摸底,建立了4700余人的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台账,实行动态化管理。对已就业劳动力做好跟踪;对未就业劳动力,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及个人意愿进行岗位推荐,力争向每个易地扶贫搬迁未就业劳动力推荐就业岗位1至2个,确保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2.积极开展免费培训。为适应道真县产业发展需求和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免费开展家政护工、挖掘机、电工、厨师、电商等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搬迁农户就近创业就业或输出就业。同时,要求企业对新录用的移民群众开展带薪培训、定岗培训,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目前,道真县已开展各类就创业培训23次,覆盖移民群2000余人次。
3.拓宽移民就业渠道。充分利用在县城区、中心集镇、产业园区等安置优势,积极协调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乡村旅游、市场摊位、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各类建筑施工、产业发展等方式,建立易地搬迁扶贫车间、扶贫基地、扶贫施工队,拓宽移民就业渠道,实现搬迁农户就近务工或输出就业。目前,已建立2个易地搬迁扶贫车间,组建3支就业扶贫施工队,开发200余个公益性岗位,吸纳400余名搬迁对象输出就业。
(三)坚持优惠政策向搬迁户倾斜,做到“输血”和“造血”并行。
1.鼓励自主创业。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就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的搬迁群众,优先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及3年期贴息资金扶持,连续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3500元的创业补贴。
2.提供场地支持。县人民政府对安置房220间门面按成本价进行收购,核定最低租赁费用,优先提供给具有经营能力的搬迁群众使用,最大限度降低搬迁群众创业成本。同时,对租赁其他经营场所创业的搬迁群众,给予3年内每月300元的场租补贴,切实降低搬迁群众创业筹资压力。
3.强化资金保障。为激发经营主体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道真县积极整合就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对县内安置移民群众的新增公益性岗位,实行岗位补贴,40%由企业承担,60%从扶贫资金列支。对吸纳移民群众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县内企业及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按每人500元予以带动就业奖励。对招录移民群众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为其实际缴纳费用的三分之二予以补贴等。
内容时间:201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