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有个战场就在芙蓉江畔的“黔渝门屏”——道真自治县。
2018年,是该县按国定标准整体脱贫摘帽退出之年。今年全县计划脱贫8000人,48个贫困村要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要降至1.76%,按国定标准要减贫摘帽。
军令状立下,使命必达。全县43名县处级干部、539名科级干部、3500余名党员干部全部下沉一线,结对帮扶贫困户1.68万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全县划为14个战区,以48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一场脱贫攻坚的鏖战正在这里演绎。
干部争当脱贫攻坚的“先锋队”
“脱贫攻坚战胜利了,再退休不迟。”
在平模镇的平模社区,一条乡间公路旁,刨开的土坑中,一个头发花白的人正蹲在里面忙着维修漏水的水管。这位已到退休年龄的干部名叫陈明合,是该县财政局的驻村干部,他维修的这条水管正是他包保的4家农户的“小康水”。自打2014年起,陈明合就常驻在村。等到贫困村出列,先把退休的事放一放,这是他自己做出的决定。
在道真,像陈明合这样的干部何止千百。每名干部结对帮扶4户以上贫困户,同时联系若干非贫困户,实行“定人定户、一包到底”,每名帮扶干部每周吃住在村3天以上。为充实一线力量,道真从县直部门选派优秀副科级及后备干部到贫困村挂任第一书记,并择优增派了351名驻村干部长期驻村,确保每个贫困村县部门驻村干部6名以上、非贫困村3名以上。驻村干部脱产参与所挂帮村的所有工作,接受镇、村的统一指挥和安排,承担包片包组任务,全力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
该县民政局干部陈仁松,去年9月到最为边远的三桥镇接龙村任第一书记以来,已经在村里度过了279天。一周只有1天休息,遇到冬天凝冻干脆不下山,他说:“在村里多干一天,就能为脱贫多出一份力。”
在该县14个战区、48个贫困村主战场,以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从县到村民组,建立起了层次分明的帮扶“全覆盖”组织体系:县一级建立“脱贫攻坚总指挥部”,下设产业发展、公路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农村住房保障、农村安全饮水等12个工作组,分别由县级领导任组长。
乡镇建立“战区指挥部”,村(社区)级建立指挥站并划分作战片区,村民组设置有工作组小分队,形成以战区为作战单位、以村为总攻战场、以村民组为作战单元的网格化决战格局;实行县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县级领导挂镇包村、科级领导挂村包片、全县干部包村包片包组包户的工作运行机制;强化指挥调度,做到指令一个口子发布、政策一个口子制定、数据一个口子进出,确保政令畅通。
“群众不脱贫、评估不结束、干部不收兵”,这是道真党员干部中当下最为流行的“口头语”。
群众争当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
距离县城东南30多公里,就是平模镇。靠近集镇的平模社区,具有天然的运输优势和良好的交易环境,蔬菜种植是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
平模山腰的一片坡土上,但见一畦畦菜地层层叠叠,这里是当地村民张国刚、韩林丽两口子承包的蔬菜基地。去年,夫妻俩在村里承包流转土地100多亩,种植了四季豆、白菜、莲花白、西红柿、南瓜、甘蓝等蔬菜,成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大户”之一。
10年前,韩林丽夫妇还在广东打工。有了一定的积蓄,夫妇俩回到遵义开始做起卖菜的小生意。近几年,家乡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平模镇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昔日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的夫妻俩又选择了回家创业。
回家创业是夫妻俩思虑良久的决定:他们有技术——多年在外不忘学习种菜技术;有销路——在茅草铺菜市有固定的门面,产品常年在遵义行销,还对接上了贵阳、重庆的市场,加上赶上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这些条件也让当地老百姓都愿跟着韩林丽夫妇一起干。
现在,两口子在当地成立了奕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吸纳不少周边群众加入合作社,有的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来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常年用工都在100余人,其中精准扶贫户15户60人,仅务工收入每月少则1000多元,多的可达3000多元,每年卖菜还能获利10余万元。这个合作社不仅让入社农户脱了贫,还成为带动当地脱贫的“龙头”之一。
在党员干部的引领下,道真的广大农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迸发出了巨大的潜力。他们因地制宜,各显其能,逐步从“要我脱贫”转变成了“我要脱贫”的“主力军”。
位处芙蓉江深切割地缘的隆兴镇,海拔落差大,土地较贫瘠,多年来,青壮劳力纷纷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近年里,借脱贫攻坚的春风,依托“菜县菇乡”的发展理念,这里也在发生深刻的改变。
浣溪村花园组的村民,就尝到了变化带来的甜头。花园组是一片高山台地,四面环山,中部平坦,土地肥沃,过去却守着富足资源过着贫寒日子。而今,花园组正在建设的196亩食用菌种植基地初具雏形,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一项主导产业。
村民何先权原是厅房组的贫困户,移民搬迁到这里后就近务工干起了食用菌种植。一开始,他并不知道怎么干,但村里有食用菌专业公司入驻,有专家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他越干心里越亮堂,越干越有底气,目前已承包7个大棚。
“1个棚有1万多个菌棒,1个菌棒可产2到3斤菌。按市场价1斤菌卖3-4元钱,1个棚可以采5茬菌,7个棚除掉成本可得纯利20万余元。加上村里对贫困户承包大棚租金还有优惠,有公司保底收购,这样下去的话,脱贫致富都没问题哟!”望着自己才采摘下来的四大筐鲜香菇,何先权乐呵呵地说。
身处武陵山区的道真农民,按照县里“兴菜(菇)、稳烟、固茶、强药”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念好“山字经”,做好“农”文章,投身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如今道真的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这里正在构建的“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产业格局,真的让曾经的“穷山恶水”奇妙般地蝶变成了金山银山。
多重保障织起脱贫攻坚的“保护网”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有稳固的“保护网”。道真自治县通过多种保障政策和措施的落细落实,让久久为功的脱贫攻坚渐次有了扎实的基础、自信的底气。
从最高海拔1939.9米的麻抓岩,到最低海拔317.9米的芙蓉江出境处,道真这个位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斜坡地带上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世代居住在典型喀斯特地貌峰丛林立、槽谷勾连间的各族群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党和政府脱贫攻坚好政策的感受如此真切!
山路十八弯的路通了。道真实施交通路网建设,目前已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油砼路、100%原建制村通达目标;2018年”组组通“已完成计划的九成,实施路面工程900多公里,深居大山的村民有了通往山外的畅通路。
天远地遥的水来了。道真深入推进安全饮水建设,实施水利大会战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农村12余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供给率达95%。
高寒山寨的电有了。升级改造农村电网1287公里,可靠供电率达99.5%,全面解决了农村无电户用电问题。
穷乡僻壤的手机有信号了。全县通讯覆盖率达96%,农村电视覆盖率达98%以上。
基础设施生态补偿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医疗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精神扶贫……一项项多重密织的“保护网”,已经落地并正在补齐贫困山村的短板。
以教育医疗住房为重点,道真通过全员育人导师“1+N”智力扶贫行动、“1+10”精准关爱促脱贫、贫困家庭子女“两助三免”等资助政策,覆盖建档立卡户子女11859人、留守儿童5069人,因学致贫在道真已成为历史;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医保参保率100%,县里成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建档立卡贫困户常住人口“一人一签”47058人,签约率100%。
住房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道真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存量危房改造、老旧房整治、村居环境整治工程。
房子漏风、漏雨要改,厕所、厨房、院坝,同样由政府出资帮助村民改造。前几天,村里组织的施工队,正在帮平模山顶上居住的贫困户李永权家,改造密林深处、单家独院的透风漏雨旧木房,还改了与猪圈共用的老旧厕所。他感慨地说:“像我家这个高寒地方,要不是政府帮我改造房子、厕所,这个冬天来了,一家人又得受寒挨冻了哟!”
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关键,今年道真又搬迁了98户400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49户208人,在11月底就能完成搬迁入住。在搬迁的同时还强化后续扶持,为易地扶贫搬迁户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展技能培训。还在紧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以食用菌、蔬菜为主的扶贫产业园,覆盖全县1100多搬迁户就近务工或自主经营。
以民政救助兜底为补充,农村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医疗救助与临时救助基本做到“应救尽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做到“应养尽养”。记者了解到,如今道真的农村低保标准,已由3528元/年调整为3876元/年;特困供养对象生活月标准,也从2017年的692元/人提高到741元/人,脱贫底线正在进一步夯实。(记者 王胜旺 石影 实习记者 张辉 特约通讯员 胡云生)
内容时间:201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