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抓实种养产业 巩固脱贫成效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8-19  编辑:冯永丽

前言:赤水市葫市镇高桥村,原是赤水市条件极差的贫困村,该村虽然于2017年脱贫,2019年贫困户全部清零,但是,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难度很大,任务艰巨。为了确保实现脱贫不返贫的工作目标,结合该村实际,紧紧抓住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巩固脱贫成果这一主题,扎实推进种植养殖业有序发展。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神圣事业。根据组织安排,我于2019年11月下派到葫市镇高桥村担任脱贫攻坚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至今已有一年了。回顾一年的时光,匆匆而短暂,回想一年来的故事,也历历在目。

初来乍到:沉思

高桥村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年前,满怀干“一番事业”的追求与担当来到高桥村报道。报道当天晚上,黑黑的夜晚,乘坐同事的便车回家带棉被和衣服,村内的道路,感觉除了下坡拐弯就是上坡拐弯,难道这就是未来奋战的土地?接下来参加了几次组务会,参会的群众大多都在50岁以上,还说身体也有些病症,且多数文化水平不高,难道这就是同步小康的亲人?与老乡们交谈,平时做些什么?主要经济收入来自哪些方面?平时做农业,家里喂点鸡鸭、猪,农闲时砍料块,偶尔在当地做些零工。真的,真的,高桥村离葫市集镇20多公里,是该镇最远的村,山坡地形,基本上青壮年都长年在外,村内还没有形成像样的产业。沉思?未来的路。

立足发展:共识

走访村组干部、走访群众代表,过去的高桥村没有公路、信息闭塞、思路受限,前几年脱贫攻坚战役中,修了(硬化)公路,整治了房屋,完善了群众的饮水设施,通过多种措施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如今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还得靠奋斗、靠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发展才能防贫返贫。

抓实产业:核心

产业怎么做?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通过了解,高桥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发展种植养殖是特色,有比较优势。可是群众说,做什么产业?空的。那一年,叫我们种藠头、辣椒、血皮菜,开始发动种植,后来没人收购,我们吃了亏。养鸡就不要说了,“我没有饲料、苞谷,喂多了要生病,要死,喂多了,卖不出去,没人要”,群众中各种不接受、不赞同、不认可的话语,很多很多。怎么办?群众的担心顾虑,正是我们工作重点,攻克的难点。请农服中心技术人员培训、现场指点,通过葫市政府搭建的黔葫通公司负责收购,高桥村试种100亩蔬菜的工作全面推开。

种子死了,不生了,蔬菜长虫了,天旱了,还有其他问题,这些事情的发生,我们都与农技人员及群众共同找原因、想办法解决,事情也都在不断的解决中,等待丰收的季节。

养殖高山林下鸡是又一产业出路,通过与世行乌鸡项目,给群众做动员、开会讲解,协助安装鸡棚,发放鸡苗,至今已有50余户群众喂了林下鸡,在本村适合喂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在喂林下鸡。

我们组织村里世行乌鸡合作社技术人员,定期为养鸡群众讲解养殖技术,上门服务解决群众在养殖过程中鸡舍保温、卫生清理、食料喂养、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问题,让群众放心喂养。

群众增收:目标

我们村委会带头,第一次把群众种植的蔬菜送到(卖到)天鹅堡超市,群众第一次就在家门口把蔬菜卖出去,把现金收回放在依兜里的喜悦,无以言表。“李书记,我用不成微信转账,这个收菜的师傅现金没有了,还差我925元,他把这个钱微信转给你,你调成现金给我,行不”,这是收菜中一位群众的电话,我说:“行,很好”。看到一幕幕创收的景象,群众高兴,我们也很舒畅。今年种植蔬菜惠及村里近30户群众增收,改写了高桥村蔬菜没有批量销售的历史,更重要的是群众看到了可以通过种植销售蔬菜实现可持续创收的途径。

养鸡产业是高桥村群众巩固脱贫成效,稳定增收的又一途径。如今群众不担心没有鸡苗、不害怕喂养、不愁没有销路,第一批鸡现在已有3斤多重,预计在春节前后销售,户均增收约3000多元。实际上,第一次增收3000多元并不是太多,也不是我们推行养鸡产业的目标,而是通过这个开端,大家找到一条持续增收的道路,同时通过群众不断试验,修正,预计用一至两年的实践总结,广大群众掌握了比较成熟的饲养经验,有序扩大养殖规模,持续增加收入,防贫返贫,并且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内容时间:2020-12-14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