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扶贫路上 铿锵前行——记全国扶贫系统先进工作者、毕节市扶贫办规划统计科科长马萍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02  编辑:刘梦迪

“一直以来,我都把扶贫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任务。扶贫是我的责任。”说这句话的人,是毕节市扶贫办规划统计科科长马萍。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马萍一直从事农业农村工作。

“扶贫不单单是把贫困群众从大山里搬出来,更重要的是搬走老百姓心头上的落后观念,看到曾经的贫困户如今自力更生住上好房、发展产业,腰包一天天鼓起来,我们也感到欣慰,再累也值得……”这是马萍的肺腑之言。

扶贫就要深入到最贫困的地方

毕节试验区深处乌蒙山区,共有农村人口700.5万,2015年末贫困人口125.9万,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

山一家,水一家,扶贫要去每一家……

由于扶贫工作的特殊性,扶贫干部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农村、在田间地头。然而,马萍总要“争取”那个最偏最远的地方。她说:“扶贫就是要真正深入到最贫困的地方去,那里是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1995年开始,马萍参与全省以工代赈“坡改梯工程”建设及督促检查工作,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她和同事们翻山越岭,熟悉了毕节城乡的每一条路。

20年前毕节的交通状况,是现在很多人难以想象的糟糕。去七星关区生机镇要4个小时,去赫章县河镇乡要6个小时,而去威宁自治县石门坎乡则要9个多小时。若是遇上路断桥塌,就更难走了。

“有时候去得太远了,傍晚只能到村里借宿,住在农户家或者空置的宿舍里,晚上经常停电,黑黢黢的,当时觉得有些害怕,但是现在回忆起来也没什么了。”马萍笑着说。由于表现突出,199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马萍“全省以工代赈坡改梯工程建设先进个人”。

2011年初,毕节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农户识别及信息录入工作,为了让识别结果和信息更加准确,她和同事们深入到基层抽查核对信息,不打招呼就悄悄直接到村核查。马萍是回族,但她并没有因为生活习惯问题向上级提出需要特殊照顾,在乡村开展工作时,经常以土豆、鸡蛋充饥,从没有因此影响过工作。

20年来,毕节试验区的交通建设突飞猛进,不但县县通高速,乡、村油路(水泥路)也在向全覆盖推进,但只要有出差任务,马萍还是会往最偏远的地方跑。她说:“许多通了路的地方的农民都逐渐富裕起来,摘掉了过去的穷帽子,但是在一些还没有修好路的地方,依旧是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依旧是我们扶贫办要关心和关注的地方。”由于吃苦耐劳,公务员年度考核马萍多次获得优秀,并曾被中共毕节地委组织部毕节地区人事局荣记“三等功”。

把扶贫统计做到精准化、具象化

在大量的实际走访中,马萍和同事们发现,单纯看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是否贫困,往往不够准确,特别是在贫困人口、贫困村摘掉“贫困帽”的工作中,家庭收入只是干巴巴的数字,用来衡量一个家庭是否贫困并不具象,也不能使脱贫农户“心服口服,无后顾之忧”。

看在眼里,忧在心中。马萍常常和同事们一起讨论这样的问题,思考如何能够将贫困和脱贫这两项标准更加贴切毕节试验区的实际状况,在了解到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五星村的“四看法”精准扶贫经验时,马萍和同事们如获至宝,“一看粮,二看房,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太好啦!这个办法真实又客观,既能够实现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又能遏制返贫现象的发生。”马萍说。

可是,这“四看法”适合威宁,是否也同样适合毕节试验区的百万贫困人口呢?马萍和同事们就驻到点上进行专题调研,取得最详实的第一手信息。之后,马萍带着大家在各县区连续调研了两周,从早到晚的赶路、赶时间,然后又赶回单位加班做情况分析。

据同事刘泽宏回忆:“马科长的敬业和奉献让我们都为之感动,为了做出结合实际情况的精准分析,为党委政府扶贫决策当好助手,她和我们经常每天加班到凌晨3、4点,早上8点半又和工作人员一起正常上班。”

继“四看法”在毕节的扶贫工作中推广以后,马萍和同事们又继续商讨研究出了新办法——在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的基础上,贫困户脱贫还应该达到“四有五覆盖”、贫困村出列还必须实现“五通四有”的标准。

有安全饮水、安全用电、安全住房和就业技能,实现入户路和院坝硬化全覆盖、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全覆盖、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拥有一项以上增收产业全覆盖。在马萍和同事们的心里,达到这样的标准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能够有效避免返贫的脱贫。

在完成各类统计、审核、汇总工作的同时,马萍还协助完成了国家《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贵州省《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毕节地区“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毕节试验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数据、资料收集及市、县级规划的审核上报等工作。

26年坚守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自到市扶贫办工作以来,马萍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扑在工作上,朋友说她疯、嫌她傻,正是她的“傻”和“疯”换来的是全市扶贫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更换来了贫困户对她的高度认可。

2008年的冬天,在毕节人心里记忆深刻,马萍也不例外。她主动参与到乡村灾情监测预警统计工作中,每天收报统计各县灾情,大雪导致信号时时中断,为了能够在收到灾情信息后尽快报送上去,马萍每天守在单位直到深夜,就连大年三十也不例外。当年,马萍获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授予的“抗雪凝保民生及灾后重建”先进个人。

由于多年超负荷工作,马萍的身体也渐渐不堪重负,2010年,马萍因身体原因在北京住院手术,回来后不顾医生的嘱咐,毅然又投身于年度扶贫项目验收工作中。她和同事们一起走村串寨,经常在不通路的村庄步行2、3个小时上山,就为圆满完成了验收工作。

贫困户的识别、录入以及脱贫退出等工作虽然繁重,但只是规划统计科工作的一部分。马萍对自己在规划统计科的忙碌工作评价为“甘之如饴”,她说:“在一次又一次的精准识别工作中,我们看到在政策的帮助下,毕节的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虽然工作越来越辛苦,但心里很欣慰。”

扶贫工作需要细心、耐心,更需要有爱心,马萍在扶贫工作中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家住七星关区朱昌镇的贵州商学院的学生陈飞,考上大学后未能享受到政府对贫困学子发放的助学金,他在网上找到了马萍的联系方式进行咨询。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马萍立刻帮陈飞查找档案发现,陈飞的家庭虽然在2015年脱贫,但是根据国家“摘帽不摘政策”的要求,陈飞仍然可以享受国家助学金。

在马萍的跟踪帮助下,陈飞顺利的享受到了国家给予贫困学子的助学政策。而陈飞这样的例子在马萍的这里并不少见,在她的手机里存着许多曾经提供过帮助的电话号码,她经常给被帮助者所在的乡镇打电话询问帮扶进度,是否有难处等等。

事业和家庭兼顾得“两全其美”是比较难的,尤其是女性,马萍也不例外。她把单位当成家,却舍了自己的小家。有时,为了工作竟忘记回家时间,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看到等她回家的儿子靠着楼梯睡着的时候,她流下愧疚的泪水。

马萍,只是毕节试验区扶贫干部的缩影,是试验区“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精神的集中体现,正是无数这样默默无闻、埋头付出的群体,合奏着试验区摆脱贫困的铿锵乐章。从2008年至2015年8年间,毕节市累计脱贫人口205万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2008年度的1.99亿元增加到2015年度的6.2亿元,8年间毕节市共获省级批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6.89亿元,为加快毕节市扶贫脱贫攻坚步伐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马萍相信,只有脚踏实地去做好脱贫攻坚的每一件事,为贫困乡村和贫困户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才是对自己26年坚守的最好诠释,更是自己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来源:毕节日报)

内容时间:2016-10-17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