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卓尼县:举全县之力 攻贫困之坚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7-09  编辑:董纯静

卓尼县,既是国扶贫困县,也是全省藏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加快扶贫开发,是党中央的重托,是贫困群众的期盼。

  多年来,卓尼县就扶贫工作进行了艰辛探索、付出了巨大努力,创造了宝贵经验。但受严酷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生产条件和群众观念等综合因素的制约,扶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农牧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十二五”以来,卓尼县全县上下团结一心,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继续加大扶贫宣传、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富民增收产业、推进科技扶持力度,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找到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移扶持、全面发展的“大扶贫”开发之路。

  凝心聚力“大扶贫”

  【背景】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卓尼县坚持综合治理原则,发挥政府各相关部门优势,在推广农业技术、改善贫困村交通条件、加强贫困村水利建设、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农牧村危房改造、科技扶贫等方面,形成“大扶贫”格局,仅2012年在整乡推进项目中,整合部门配套资金超过1700万元,危旧房改造66户、新修村道12公里、新建养畜暖棚52座、新建蔬菜保鲜库1处、游牧民定居232户、村级文化室维修10处、人饮工程1处、河堤600米、学校维修3处。

  抓扶贫就是抓发展,抓扶贫就是抓民生,抓扶贫就是保稳定。

  近年来,卓尼县委、县政府始终以扶贫开发统领农牧村工作全局,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紧紧瞄准贫困群体,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突出整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等工作,把扶贫开发与新农牧村建设、发展现代农牧业、壮大县域经济结合起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按乡亲们的话说,就是路通了,渠畅了,牛羊多了,钱包鼓了,电器、摩托汽车进村了,桌上食物丰富了,日子都过成年了。

  在卓尼县采访中,令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卓尼县将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抓出了成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北京、省州协调争取项目、落实资金;分管领导具体抓扶贫开发,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部门联动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全力以赴,啃贫困“硬骨头”;财政、发改、农牧等部门与扶贫部门紧密配合,心往一块想,劲往一起使,改变贫困乡村的面貌,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基层干部和群众们也是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努力摘掉贫困的“帽子”……

  深度谋划扶贫,集中力量攻坚。

  就这样,卓尼县以贫困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平台,以扶贫资金为“粘合剂”,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部门单位的项目和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集中投入、专款专用”的原则,将各种资源有效打捆,形成“力往一处出、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合力,更好地发挥不同渠道资金和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来自卓尼扶贫部门的资料显示,去年,在整村推进项目中,全县整合各部门资金超过5300万元,用于硬化村道、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人饮工程、农网改造等;在连片开发项目中,整合部门配套资金近2500万元,实施了贫困村危房改造、村组道路、防洪河堤、村小学建设及禁牧修牧等工程,赢得了贫困群众的一致称赞。

  完冒乡沙冒后村就是一个整合资金整村推进“大扶贫”开发的“试验田”。沙冒后村是一个偏僻的牧区小山村,由于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全村人均收入很低。对此,卓尼县采取国家投入、部门帮扶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集中人力、汇聚物力、整合财力,投入280万元硬化村道6.5公里,投资60万元新建河堤700多米,投资100多万元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在该村全覆盖;投资115万元帮助农牧民创建增收项目,引进投放良种奶牛(犏雌牛)240头,发放种养殖业贴息资金15万元;投资5万元对农牧民进行科技培训。还投资30万元成立村级互助资金,办起了农牧民自己的“土银行”,有效解决了该村发展生产资金不足贷款难问题。

  如今在沙冒后村,以前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的硬化路,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牧民群众们住进了新房,自来水接进家中;家家都有电视、洗衣机等家电,户户都安装了太阳能,无畜贫困户有了牲畜和养畜暖棚,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建设项目……随着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农用车、小汽车开进了农牧村,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资源走进了山村学校。

  沙冒后村只是卓尼县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县扶贫开发工作已由小规模”向“大群体”、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由济困式向开发式、由政府独抓到全社会参与,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大扶贫、大开发格局。通过整合资金,合力攻坚,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显著、产业发展不断壮大。

  卓尼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推动区域发展”的要求,打破行政界限,全面实施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和连片开发,更加注重扶贫开发的整体效益,着力推进连片特困区域扶贫攻坚进程;继续把扶贫攻坚政策与农村相关惠民政策有效衔接,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做到项目到村、扶持到户;将进一步强化协调职能,加大统筹力度,实行资源整合,项目组装,资金捆帮,切实提高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自力更生,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

  优化产业“解难题”

  【背景】近年来,卓尼县以现代农牧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县委、县政府“五抓五区”的发展思路,结合全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分“三个片区”(高寒牧区、沿洮特色种养业示范区、高山林地牧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通过打造品牌农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品质和商品化程度,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仅“十一五”期间,共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1194座,年产值达到1688多万元。建成当归、黄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17个,面积达到5100公顷。围绕全州“农牧互补”战略和“一特四化”工作,扶持专业养殖户1776户,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0个,把贫困农户组织起来,发挥资源优势,发展高效农牧业,千方百计地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要脱贫必须抓产业,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成功之路。

  近年来,卓尼县扶贫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积极培育增收产业,不断增强农牧民群众的“造血”功能,在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上下功夫、出实招,以典型引路,搞示范让群众看、建基地让群众干,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强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做好“有中生优”、“有中生大”的产业文章。

  农牧业是甘南州最重要的养人产业和富民产业。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8年以来,卓尼县始终坚持农牧互补“一特四化”的总体工作部署,在牦牛繁育、犏牛繁育、犏雌牛养殖、藏羊繁育和牛羊育肥“五大产业”建设上迈出大步伐,抓出新成效。

  拉力沟村的养牛示范户李旺杰是远近闻名的养牛示范户、养牛致富能人。他说,建场初期,由于资金短缺,仅仅养殖了12头当地犏雌牛,学技术、询信息、访大户、寻经验,一年下来,比其他靠天养畜的农牧户的收入翻了一番,这使他更加坚定了扩大养殖规模的信心和决心。近几年,在政府农牧互补“一特四化”惠民政策和扶贫部门产业资金的扶持帮助下,他的奶牛养殖场已初具规模,养殖犏雌牛50多头,年产鲜奶6万多斤,年收入超过10万元,现在他还带动了同村和周边乡亲,一同养牛,形成规模,抱团发展致富增收。

  除了传统产业,卓尼县还在其他产业做了大胆、有效的尝试。藏巴哇乡,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紧靠九甸峡水库等地理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藏巴哇乡,是卓尼县的一个贫困乡。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守着几亩薄田,种藏青稞、养牛羊,生活十分困难。如何让他们尽快脱贫,过上富足的生活,成了困扰县乡的难题。对此,县上领导、县扶贫办及相关单位的干部,积极与当地群众沟通,想点子寻突破,经过近两年的示范带动、试验种植和发展壮大,当地的中藏药材种植、网箱养渔、经济林果、劳务输转四大产业已初具规模,加快了当地群众致富的步伐。

  以当地水库养鱼为例。为了盯紧看牢这一资源优势,在没有任何项目支撑、养殖经验以及技术支持的前提下,县上、扶贫部门多方为当地争取前期资金,很快将网箱养鱼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不到40天时间,4亩网箱成功焊接下水,板房等附属生活设施也安装完备,并自行设计焊出三艘小型渔船;去年年底,3万尾虹鳟鱼、金鳟鱼、鲟鱼全面上市,给渔民群众带来了80万元的收入。目前,网箱养鱼面积已达34亩。

  当地渔民群众纷纷表示,感谢政府的关怀,感谢扶贫、农牧等部门的扶持。一位乡亲感慨地说:“以前,我们丢了身边的金娃娃,还到外边捡芝麻,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么好的水资源。现在,政府干部和大伙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在政策、资金、技术上进行扶持指导,还带领大伙到刘家峡、玛曲考察学习,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干部和群众一条心,也更加坚定了乡亲们致富增收的信心和决心。”

  产业扶贫是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增强造血功能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卓尼县县委书记杨晓南告诉记者,目前,卓尼县在刀告、尼巴等高寒牧区乡镇大力发展牦牛、犏雌牛和藏羊养殖,推广良种,专业养殖,依托资源优势建立联户牧场,打造高寒牧区养殖大乡,扶持培育良种牲畜养殖专业村、专业户;在喀尔钦、木耳镇等高山林地牧场乡镇大力发展奶牛、藏羊等特色养殖,依托旅游“三沟”(大峪沟、拉力沟、卡车沟)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林家乐、藏家乐,逐步形成整乡整村、集中连片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户,实现“一业兴、百业旺”的乡村旅游产业;在柳林镇、洮砚等特色种养业示范区乡镇大力发展中藏药材、大棚蔬菜、藏青稞、油菜、优质牧草、牛羊育肥等特色种养业,逐步建立特色种养业示范带,扩大片区特色产业基地规模,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地方特色产品的深加工。

  此外,该县还利用重点旅游景点开发区(“四沟两峡两景点”即:大峪沟、卡车沟、拉力沟、车巴沟、康多峡、九巅峡、卓尼县城景点、扎古录麻路景点)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扶持兴办“林家乐”、“农家乐”、“藏家乐”,开发旅游产品等;依托尼巴乡、木耳镇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开发矿泉水加工,带动当地农村经济长足发展;重视发展劳务经济,拓展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空间,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把学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带回家乡发展经济,用勤劳所得投资兴业,带领更多的群众劳动致富。利用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绘画、鞋垫、刺绣、根雕、洮砚雕刻等民族工艺品培训班,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水平,不断壮大劳务经济。

  双联务实“新目标”

  【背景】截至去年年底,省、州、县、乡四级173个单位、3884名干部与卓尼县97个贫困村、4293户贫困户结成对子,为群众帮办事实4000余件。各联村单位和干部共为贫困村争取项目285个,争取项目资金近6200万元,帮扶物资3600多件。

  “双联行动”是贫困地区实施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有效载体。

  自“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卓尼县围绕“双联六项任务”,紧盯“五年脱贫、八年小康”目标,突出“务实和创新”两大要求,按照“统筹兼顾抓规划、夯实基础抓后劲、区域推进抓重点、产业开发抓增收、技能培训抓素质、行业扶贫抓整合、社会帮扶抓协调、创新机制抓管理、调查研究抓典型、分级负责抓落实”的“十抓”工作举措,多级联动推进“双联”工作落实。并根据相关领导提出的“要早思考、早研究、早谋划、早衔接,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县镇村情认识,寻找优势,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的要求,在摸清了贫困村和贫困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帮助贫困村、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提供政策咨询,制定帮扶计划,落实优惠政策,并积极为村组农户协调致富项目,多方面多渠道增加贫困家庭收入。

  另外,为了让“双联行动”精神真真落到实处,让贫困群众受益,今年,卓尼县计划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2个,完成村道硬化8条、拦洪坝2座、护田河堤3200米、农用便桥2座、太阳能路灯20盏;扶持农家乐25户、引进良种犏雌牛1364头、育肥羊1000只、良种藏羊250只、藏中药材种植2340亩、优质牧草种植1466亩、双垄沟播技术推广37035亩、建立扶贫互助社12处、双联贷款扶贫贴息180万元;普通劳务技能培训804人次、农牧民科技培训2400人次。整乡推进项目1个,完成村道硬化2.4公里、人畜饮水工程1处、农用便桥2座;扶持藏中药材种植3780亩、到户贷款贴息200万元;普通劳务技能培训330人次、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1000人次;投资100万元用于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

  杨晓南书记表示,扶贫攻坚,不进则退,面对新一轮扶贫攻坚,必须站高望远、开阔眼界、与时俱进,以更加客观的态度审视扶贫开发形势,认真研究和把握新阶段扶贫政策,用变化、变革的理念思考和制定支持扶贫创新的措施,大胆改革创新,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创新扶贫开发工作。今后,卓尼县扶贫工作将围绕省、州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一个核心”(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两个不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三个保障”(保障扶贫对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六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科学规划,统筹发力,将总体规划与乡村规划有效结合、把惠民政策与群众增收有效结合、把规划项目与资金整合相互结合、把产业发展与配套服务相互结合、把“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相互结合,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新的形势、新的目标、新的任务,也给予了藏区扶贫开发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县长韩明生告诉记者,“十二五”扶贫攻坚中,卓尼县将继续贯彻落实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以解决一批群众最迫切、最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入手,以扶贫项目资金为平台,整合资金,突出解决与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路、房等问题,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进“农牧互补”战略,生态循环畜牧产业,逐步实现由依赖自然供给、粗放型的草原畜牧业向依靠科技支撑、集约型的草食畜牧业的转变,大力推进畜牧业向科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围绕“农”与“牧”如何衔接互补问题,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力强、效益好的养殖大户;大力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广、产品质量高的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培育一批组织化程度高、群众参与面广的专业合作社,使牧业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优势充分发挥,效益逐步提高。不断加强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市场、基地和农户利益的联接机制,提高农牧村组织化程度,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切实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大对农牧村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组织当地致富能人、科技能人让他们走出去、引进来,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学习科学技术,成为地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和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形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行业整合、社会帮扶的新格局,共同攻坚贫穷落后的面貌,共创卓尼藏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长治久安的美好明天。


内容时间:2013-07-0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