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近年来,县上围绕“吃读书饭、种科技田、发养殖财、挣外地钱、往好处搬”五条扶贫开发路子,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任务,坚持整区域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连片开发与重点推进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更加注重改善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培育富民产业、更加注重增强内生动力,全力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全县贫困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13年,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28万元,全年减少贫困人口2.06万人,贫困面从2012底的40.86%下降到28%。
去年冬至节刚过的第一天,天气异常寒冷,记者赶到了红泉镇滩子村采访。几年前,滩子村是永靖县出了名的贫困村,70%的村民住的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土坯房,村无巷道,户无院墙,畜无圈舍,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穷、脏、乱、差是该村的真实写照。2013年,该村被列为整村推进项目村后,硬化村道路3.7公里,砂化道路3公里;新修梯田550亩;完成贫困户危旧房改造30户,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处,修建养殖小区1处,扶持贫困户20户,引进良种羊100只;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50人(次)。
像滩子村一样,2013年全县先后在11个贫困村实施了以整合资金、片带式整流域综合开发为主要措施的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使这些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永靖县传统农业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以三塬、岘塬、盐锅峡镇为中心,辐射周边的苹果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以陈井、关山、徐顶为中心,辐射东南部的优质百合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以罗川台、三马台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基地效益凸显。
岘塬镇地处刘家峡水库边,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果树的栽植。为此,镇党委、政府把苹果产业定为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发展。近年来,在刘家、芝家湾等村大量栽植苹果树。截至目前,全镇新老果园面积近5700亩、22.8万株,去年挂果4100亩、16.4万株,平均亩产3500多公斤,创产值6000多万元,果农户均收入2.7万多元。岘塬镇苹果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销往兰州、青海等地,特别是刘家村,苹果销售收入3万元以上的人家达20多户,刘胜利、刘文强等农户年创收10万元以上,苹果产业已成为岘塬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据了解,去年全县1.2万亩苹果挂果,预计苹果产业收入9000多万元,比上年增收800多万元。
位于东部山区的关山乡境内由于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百合生长。目前,适宜种植百合的耕地面积达2万亩,2004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兰州百合”原产地保护范围,被誉为永靖县的“百合之乡”。
近年来,关山乡按照“种百合田、吃科技饭、走小康路”的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百合产业做为支柱产业来培育。目前,全乡百合留床面积达1.46万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68%,户均超过5亩。种植4—5年生百合3000亩,2—3年生百合9600亩,今年新种植百合2500亩,春秋两季销售百合2000亩,产量达2000吨,人均百合收入达6000元,户均收入超过3.1万元,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85%。通过百合产业的培育,达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目标,百合为这里的群众打开了致富的门路。
去年10月中旬的一天,在一阵阵清脆的鞭炮声中,三条岘乡大地坪村农民李建忠乔迁新居,一家6口人高高兴兴地告别了低矮阴暗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李建忠这几年连续在外打工,每年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以往羡慕别人修房子的他,如今也有了自己的新房子。
说起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建忠喜滋滋地说:“同样是打工,有技术和没技术差别太大了。”以前他和同乡一起在外干苦力活,活累又挣不了多少钱,一年能挣回2万元就算不错了,自2012年参加县扶贫办组织的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后,他学会了电焊技术,去兰州建设工地干焊接活,不仅自己致富了,还带动村里的4个人,与他一起靠技术致富。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对此,新寺乡大山坪村农民魁永发也有着深切的体会。2012年,魁永发参加了县扶贫办组织的农民工计算机技能培训班,拿到了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后来在厦门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月工资近4000元。魁永发说:“过去凭力气打工,经常找不到工作;现在有了技术,活好找,钱也挣得多。”
扶贫开发结硕果,雨露滋润花更红。告别贫困,让永靖县人民致富的梦想成为现实,就在咫尺之遥。
内容时间:201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