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明思路狠抓产业扶贫 建体系强劲发展动力——通渭县强力推进“551”产业模式构建产业扶贫新业态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09  编辑:陈亚丰

近年来,通渭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产业扶贫总揽脱贫攻坚全局,以“养好畜、发好电、写好字、用好水、种好树”的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市“6+X”产业发展思路,按照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走绿色崛起发展的思路和“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全县逐步形成了所有贫困村发展光伏产业、西北部为重点发展草畜产业、东北部发展果品产业、中南部发展花椒产业和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的“一个全覆盖和三大片区”产业区域化布局。

一、立足“五大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促转型。按照“园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精心打造草畜、果品、花椒、金银花、新能源五大扶贫产业园。一是草畜产业。以天耀草业、华岭农科公司等为龙头,建成草畜循环经济产业园,在马营、华岭2镇建设草产业园,在义岗、寺子2乡镇建设肉牛产业园,在襄南镇建设肉羊产业园,今年新建规模养殖场24个、家庭养殖场150个,发展规模养殖示范户3000户,全县牛、羊饲养量分别达8.36万头、19.79万只,年加工草产品35万吨、奶制品8000吨、有机肥产品28万吨,总产值达7.7亿元,到2020年全县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0万头、50万只以上,推动牛羊养殖重点县向大县迈进。二是果品产业。以鑫旺林果为龙头,打造以新景、陇川等乡镇为核心的东北部山地10万亩优质果品产业园和以常河、李店为核心的南部川谷区5万亩优质果品产业园,今年新建果品基地3.14万亩,累计达12.65万亩、挂果面积4万亩,年储藏能力1.7万吨,年产果品6.5万吨,总产值达2.5亿元,到2020年全县果品基地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盛果10万亩,总产值达到8亿元。三是花椒产业。以大连帝威普公司为龙头,打造以常河镇为中心的南部全域化产业示范园1个,以碧玉、平襄等乡镇为核心的中部梯田区产业示范园1个、以襄南、李店等乡镇退耕还林区为主的产业示范园1个,并在常河镇建设花椒研发、加工厂和交易市场,带动建设中南部花椒种加销产业园,今年新建花椒基地7.19万亩,累计达10.8万亩,到2020年面积达到15万亩,挂果10万亩,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四是金银花产业。以甘肃九间棚公司为龙头,打造以李店、常河为核心的3万亩南部产业示范园1个,以平襄、襄南等乡镇为主的环县城5万亩标准化栽植区和精深加工示范园1个,以寺子、新景等乡镇发展以金银花为主的2万亩小庭院经济。全县累计种植金银花3万亩,今年已收购鲜花50万斤,产值600万元,到2020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总产值达5亿元。五是新能源产业。加快创建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已建成运行风电项目30万千瓦、累计发电16.5亿千瓦时;已建成并网户用式光伏电站807户;96个9万千瓦光伏扶贫村级电站已建成并网47个1万千瓦,建成光伏本体并具备并网条件3万千瓦,在建5万千瓦;建成榜罗镇7万千瓦集中式电站1个,到2020年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96万千瓦以上,其中风电基地项目装机80万千瓦,光伏扶贫项目装机16万千瓦以上。

二、聚焦“四大环节”,补链延链强链保集群。坚持市场驱动和价格导向,重点聚焦标准化种植(养殖)和深层次加工,强化龙头主体带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构建完备的产业化链条。一是品质标准。围绕全县特色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在已有的荞麦、莜麦、甘草、金银花等7个产业产品标准的基础上,完善标准体系,制定并修订一批种植(养殖)、加工的地方标准,形成完善的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在贫困村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主体,实现对农业生产从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到加工产品和市场销售的全程控制,计划2020年贫困村主导产业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80%以上。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对新认证的“三品一标”产品给予奖补,对获得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营主体并带动贫困户20户以上的给予奖励,力争到2020年,“通渭苹果”“通渭金银花”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二是主体带动。全面推行产业龙头“三级共建”,即县抓龙头企业、乡抓专合组织、村抓种养大户,通过国有农发公司投建、村“两委”领建、能人大户创建,实现每个产业链(带)至少有一个龙头,198个贫困村至少有种植和养殖两个专合组织、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每户贫困户都加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通过“外引”和“自建”,围绕四大特色产业,培育和引进天耀草业、甘肃九间棚、大连帝威普等龙头企业24家,积极对接引进中天羊业、祁连牧歌、广药集团、开昂集团、甘肃红星伟业等龙头建基地、延链条,带动发展扶贫产业;规范运行农民专业合作社541家,带动农户2.85万户、覆盖率达32%。组建成立了通渭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18个乡镇设立分公司,在332个村组建管理专业合作社272个,并逐步将2018年实施四大产业的132个村的5979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合作社管理,实行产品统一收购、统一销售,降低市场风险。发挥村“两委”示范引领和党员、致富能人先锋模范作用,通过释放政策红利,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种植)示范户1900户,力争到2020年扶持10000户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实现“一家一户小规模,千家万户大群体”的目标。三是营销体系。着力构建“三大”营销体系,实现资源商品化、商品市场化、市场规范化。推进产品营销体系建设,统筹使用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资金,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贫困村组建合作社,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加工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按带动情况落实马铃薯、中药材、果品等原料收购奖补政策。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在有需求的贫困村落实果蔬气调库23个、马铃薯贮藏窖175个、中药材烘干房17个,实现产品反季节销售,延长产品销售周期。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积极谋划现代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计划在马营、碧玉、义岗、寺子 4乡镇建设集交易场地、冷链物流、储藏加工、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产地批发市场各1个。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引导贫困村种养和经销大户、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形成“互联网+农产品”的新型产销对接方式,构建县乡村三级销售网络,打通农产品物流“最后1公里”。四是风险防控。发挥保险保本垫底作用,确保政策保险与扶贫保险、商业保险环环相扣,无缝对接,实现“两个全覆盖”。建立特色险种补贴机制,制定了《通渭县2018-2020年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通渭县2018年第二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实施方案》,增设肉牛、肉羊、高原夏菜、设施蔬菜、生猪、鸡等6个省级补贴险种和金银花、中药材、杂粮杂豆、核桃、花椒、油料作物等8个市级补贴险种,实现了产业保险全覆盖。建立产业保险联结机制,探索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保底分红和土地流转履约保险,建立“保险机构+农业部门+乡村代表”的勘查定损联合工作机制,强化承保、查勘、定损、理赔服务,做到真保真赔。建立融资担保机制,积极与甘肃金控集团和定西国投公司对接,依托现有担保机构,对接组建产业扶贫融资担保公司,探索和推广“政银担+保担”等增信合作模式,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联动运营机制,撬动各类金融资金。

三、落实“五项保障”,激励激发激活建体系。全面落实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组织建设等保障措施,为推动产业全链发展搭建支撑体系。一是政策保障。抢抓省市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精准安排统筹整合资金,整合中央和省、市各类扶持政策、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扶贫产业、贫困村、贫困户,谋划到户扶持项目13类23个,2016年至2018年,全县累计整合涉农资金7.68亿元,其中3.45亿元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到户项目,2018年实现6.86万贫困人口人均5000元产业扶贫资金目标。用足用好9755万元的退出互助资金,按需求为198个贫困村(特困村)村集体经济(光伏电站)项目和全县332个行政村村级产业发展项目安排配套资金。抢抓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机遇,国家能源局定点帮扶发展产业资金101.8万元,福清市帮扶发展产业资金2986.3万元,带动全县16512户71444人贫困户实现增收,通过多渠道筹集产业扶持资金,让产业发展有资金、带动有主体、脱贫有保障。二是改革保障。按照“选好一个主导产业、培育多个经营主体、建立一个融资平台、形成一套推进机制”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统筹谋划,试点先行,形成了“三变”+村级光伏电站、“三变”+养殖、“三变”+中药材、“三变”+林果、“三变”+设施蔬菜、“三变”+小杂粮、“三变”+乡村旅游等7种模式,带动农户4588户1.5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64户7984人,为1208户入股农户分红221.8万元;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村”142个,累计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115.9万元,通过改革激活了各类生产要素、激发了农户积极性、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提供了改革模式。三是技术保障。围绕脱贫主导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突出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对贫困村干部、贫困村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和贫困户的产业技术精准培训,今年已培训贫困劳动力6290人次。依托天耀草业、鑫旺林果等11家龙头企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000人次。同时,计划利用3年时间对所有产业脱贫户轮训一遍,实现有培训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一人一技全覆盖”,每户贫困户有1个科技明白人。四是责任保障。在县级层面构建了1部3区18组198队的“金字塔式”脱贫攻坚作战指挥体系,成立了产业扶贫协调领导小组,下设草牧、果品、新能源、文化旅游、中药材等5个发展专项组,发展专项组组长为县党政主要领导,协调负责全县专项产业发展,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座谈会研究解决问题、推进任务落实;在乡镇层面建立了脱贫攻坚作战组组长负总责、乡镇党政领导统筹抓、分管领导直接抓、镇村干部抓推进的产业发展责任制,实行领导干部责任田。五是引领保障。选派县级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198名,到脱贫攻坚一线锻炼,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谋划产业发展、落实产业扶持政策、争取产业项目资金、监督带动措施落实,切实做好产业扶贫微观层面的具体工作。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52个、其中村级党组织34个,新选拔62名优秀致富能人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组织引导78家非公企业和120个县直机关单位党组织与贫困村党支部结成对子,引导支持贫困村发展脱贫产业。


内容时间:2018-09-2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