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秦安县将继续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14  编辑:谢心言

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贫困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互助老人幸福院)全 覆盖,乡镇体育健身中心、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覆盖,所有建制村通班车,2020年全面完成“改薄”……一件件惠民实事、一桩桩庄 严承诺,秦安县委、县政府将在“十三五”期间为民全面兑现。
  “十三五”期间,秦安县将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立足贫困 面积大、贫困人口多、扶贫难度大的县情实际,深化拓展“双联”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行动,按照“六个精准”的扶贫要求,坚持脱贫目标与小康目标紧密衔接,围 绕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六大突破”的要求,加快实施“1+17”精准扶贫意见方案,积 极推进全县149个贫困村扶贫开发任务,通过持续攻坚,全县贫困人口从目前的9.41万人减少到2万人以下,贫困面从16.6%下降到4%以下,如期脱贫 摘帽。
  坚持因人因地施策
  全面落实“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支持有劳动能力的 依靠自身努力,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生产实现就地脱贫;对难以实现就地脱贫的实施易地搬迁脱贫,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将教育经费向贫困山区倾斜、向 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发展教育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智力低下的实施兜底性保障,在“两保一孤”群体中实施重大疾病保险项目,实现低 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和救助对象范围,防止因病因学等致贫返贫。 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规范建档立卡,实施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 
  着力补齐小康短板
   以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村组道路建设、农村路网改善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危房改造、生 态治理项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实施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改造升级农村电网,实现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以教、 科、文、卫等社会事业为重点,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贫困乡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全面完成“改薄”任务,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对贫困家庭学 生实行免费职业教育,率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落实贫困家庭学生在高校录取、毕业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科技扶贫,加快 贫困乡村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综合服务机构建设;实施文化惠民扶贫项目,加快“乡村舞台”建设,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 动室和农家书屋全覆盖;提高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水平,建立引导医疗卫生人员到贫困乡村工作的政策机制;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整治村容村貌,营造干净 整洁、山青水秀的人居环境。
  培育发展富民产业
  加快“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做大做强主导产 业。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旱作农业、优质林果业、设施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贫困乡村销售和流通体系建设,鼓励支持 电商扶贫,发展农村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采取“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 桌、从地头到车间”延伸,让贫困群众分享更多农产品加工经营收益,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对接市场用工需求,实施劳动力精准技能培训,创造转移就业 条件,引导有能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
  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坚持以县为主体的领导体制和片为重点、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考核,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实行对乡 镇、部门的考核重点向脱贫扶贫成效转变,将资源向贫困乡村配置,政策向贫困乡村倾斜,资金向贫困乡村集中。创新投入方式,整合涉农资金,强化金融支持,实 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深度融合双联行动,建立对口帮扶常态化机制。统筹扶贫力量,对接国家和省、市级定点扶贫,完善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 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

内容时间:2016-03-14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