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为了一个目标——静宁县精准扶贫工作掠影
作者:梁汉云 李玉成 柳娜 马堆荣   发布时间:2015-06-23  编辑:谢心言

仲夏的静宁,满眼翠绿。成纪大地,充满了生机。

在南部乡镇的山川沟岔,苹果树是一片片绿色的海洋,是一朵朵绿色的云;苹果园不但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更成了蔚为壮观的风景;在北部乡镇,触目所及要么是新植的大苗果园,要么是地膜玉米或洋芋,还有早酥梨、大接杏。南部和北部是截然不同的“风景”,也昭示着静宁扶贫走向了一个新的历程。

30年“谋一果”,静宁大多数人“钱袋子”鼓了,但在享誉全国的“苹果大县”仍有150个贫困村,2.93万户贫困户,13.89万贫困人口。

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北部乡镇,如何实现“南北均衡”发展,确保2017年实现全县整体脱贫目标?

为此,静宁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六精六准六结合”的精准扶贫工作新思路,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举全县之力集中突破、补齐短板,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持续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强力推进旱作农业,在全市率先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攻坚的新路子。

“一把手”工程

在静宁,人人都知道扶贫工作是“一把手”工程。

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告诉记者,静宁30年巨变离不开国家扶贫政策的大力倾斜和支持,更离不开历届静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静宁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三西”建设重点县、国扶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作为平凉市乃至甘肃省扶贫的主战场,静宁既是国家扶贫政策最先的受益者,也是最先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要怎么脱贫?如何走出符合静宁县情实际的路子?历届静宁县领导走过了一个漫长的探索的过程,最终找准了产业定位,那就是发展果树,把果树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不懈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发展果树产业不动摇,“咬定”果树不放松。由群众不理解到理解,到主动参与,广大干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住帐篷”,“抱牛头”,常年“守在田间地头”,正是靠着这种顽强的精神,才使苹果树在静宁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才使静宁苹果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扶贫”产业,也使“静宁苹果”走向了全国甚至世界,成为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在静宁,扶贫工作是重点,所有干部、所有部门的工作都以扶贫为中心来开展。如何扶贫?发展产业尤其是发展果树产业就是重点中的重点,考核衡量干部也以此为依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静宁县的县乡村“一把手”工作的重点始终是扶贫,工作的着力点也始终围绕如何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展开。正是因为扶贫是各级“一把手”工程,才使静宁的扶贫工作围绕扶贫产业,探索出了在西部贫困地区让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

在新的扶贫阶段,静宁县结合县情实际,深思熟虑,又提出了“六精六准六结合”的精准扶贫工作新思路。县上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挂帅”的精准扶贫指挥部,全面负责全县精准扶贫的领导、督促和协调工作;由扶贫办和双联办牵头组成工作督查组,在24乡镇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站,由乡党委书记任站长,确定了5-7名工作人员,由县扶贫办每月进行一次培训。在各个村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室,由村支部书记负责,每个贫困村都成立了由双联干部、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组成的帮扶工作队,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6月4日上午,在静宁县精准扶贫指挥部,记者登陆精准扶贫管理信息系统,发现每个乡、每个村、每个户的扶贫信息一目了然。随意选中其中一个贫困户,其家庭收入、贫困原因、任务目标、致富路子、帮扶内容等情况都能够精准识别。有关人员介绍说,将扶贫工作纳入网络化管理,是静宁精准扶贫的创新和突破,最大的好处是便于各级“一把手”随时掌握各个层面的扶贫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盘棋”布局

全县上下“一盘棋”,是静宁扶贫工作的又一大亮点。

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多部门联动,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打响扶贫攻坚战。

以“六精六准六结合”为统揽,持续帮助适宜区贫困户发展3亩以上苹果园,全面推进苹果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创牌,力争到2017年全县苹果总产量达到88万吨,产值40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超过6000元。积极推进县域南北互补均衡发展,促进苹果产业向西北部贫困村社延伸覆盖,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畜牧产业,既为西北部乡镇培育富民增收产业,又为中南部乡镇发展有机苹果提供肥源,实现一元主导、多元增收、果畜结合、优势互补,帮助贫困群众脱贫。

这是苹果大县“精准扶贫”一盘棋布局中的总思路。

作为苹果产业扶贫的配套工程,该县深入实施了智力扶贫工程,组建了县、乡、村三级果业协会网络,聘请专家教授在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组织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集中办班培训、现场示范指导、实行挂牌管理,帮助贫困群众掌握树形改良、辅助授粉、测土配方施肥、花果精细管理等增产提质技术,培育了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技术队伍,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静宁县果业果树研究所所长李建民说,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的农业技术人员为静宁老百姓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的技术人员每年在果农的院落、田间地头为果农提供免费技术培训不低于5万人次。随着果产业的发展壮大,静宁的一些果业技术人员也成了全省有名的果树专家,他们在海拔1948米的地方,利用地形形成的小气候,成功栽植了“极地”苹果,他们精心选育的成纪1号、静宁1号等新品种成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科技扶贫”在静宁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融扶贫”为苹果产业进一步增强了“造血”功能。记者了解到,静宁县一方面稳步发展、巩固提高现有的85个贫困村互助资金,新增互助社27个,争取互助资金560万元,进一步扩大互助资金覆盖面;另一方面安排300万元的风险担保基金,与县农行合作,融资3000万元,选择在司桥唐岔、界石铺崔岔等10个村为全县金融扶贫试点村,参照双联贷款、农村妇女小额贷款等运作模式,积极开展金融扶贫。

在静宁县,项目安排优先保障贫困村发展。据介绍,2015年,扶贫部门投入资金7020万元,重点安排用于贫困村发展;交通部门480公里通畅通达工程,落实到贫困村270公里,占总里数的56%;住建部门2200户危房改造项目,全部分解到贫困村。同时,文化、卫生、电力、通讯等各行业部门都围绕“脱贫”这一主题作文章,将项目、资金集中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倾斜,实现精准扶贫与“大扶贫”的加速融合。

将双联行动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也是静宁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特色。静宁县组建了一支以150个帮扶工作队为骨干、163个双联单位的5793名双联干部为主力军,共计6300多人的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常年“驻扎”在贫困村,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进一步加快了贫困村的脱贫步伐。

“一棵树”效应

30年的持续接力,30年的扶贫攻坚,让“一棵树”形成“森林”,成为人类向贫困宣战的“标志”,静宁人在脚下的这块曾经苦甲天下的贫瘠土地上书写了壮人的景观,也书写了撼人的传奇。

如今,“一棵树”的效应正在显现。

“一业兴百业兴。”围绕“一棵树”,静宁县逐步构建起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苹果产业催生了纸箱包装业的快速发展。至目前,该县建成纸制品生产企业24户,年产纸箱3.1亿平方米,占甘肃省的三分之一,被评为“中国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苹果产业也带动了贮藏加工业的不断壮大,共建成贮藏营销型、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50多家,年果品贮藏能力达到45万吨、加工转化7万吨、生产果汁1万吨,累计出口6.5万吨、创汇6300万美元,基本实现果品就地贮藏、就地转化、就地增值。

苹果产业带来了乡风文明。仓廪实而知礼节。苹果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以“建果品大县、创文明乡村、做新型农民”为内涵的果品文化,其潜在的教化功能,引导农民发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在全县形成了邻里和睦、团结诚信、互相尊重和勤俭节约的乡风民俗。2014来,该县被中央文明委办公室授予“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县级)”。

同时,抓住成为省列“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机遇,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植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格局之中,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编制了《静宁县“美丽乡村·金果家园”建设规划》,按照“一环、五村、十景点”的规划思路,初步建成了城川乡红旗村、靳寺村、高湾村、咀头村以及威戎镇的杨桥村等一批高标准“美丽乡村”。“栽果树、安路灯,整治环境搞卫生;建戏台、唱大戏,‘一村一品’有阵地……”这是静宁县界石铺镇农民编写的快板,真实地表达了广大群众对扶贫产业“一棵树”给村庄带来变化的心声。走在被苹果树环绕的村庄,老人们在文化广场携手漫步,年轻人相依而行,踩着滑板的儿童将快乐写在脸上。“一棵树”让他们充分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苹果产业支撑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苹果产业让静宁县素有“耕读传家”和“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加得以发挥。以往贫穷的生活曾迫使很多农家子弟弃读而耕。如今,发家致富的静宁果农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果园里舍得下工夫,教育上舍得投血本,全县农户每年用于孩子读书的投资约2.8亿元。据统计,静宁县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约占全县人口的1.83%,高出全省0.71个百分点,是全省闻名的高考状元县。

为进一步促进静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该县规划建设了占地5000亩的文屏教育园,开创了贫困县大办教育的新传奇。2014年,已建成文萃中学和静宁第二中学两所高中并投入使用。当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2656人,其中7人被清华、北大录取。

苹果产业拉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县城购房置业、投资消费,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城镇化发展步伐。苹果产业还催生了相当一批具有现代营销理念的人才,他们把静宁苹果“送”到了总理手中,将静宁苹果“送”进了泰国王室,使静宁苹果走出国门,远销欧盟和俄罗斯。现在,静宁苹果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的大部分省会城市的一些大型超市,都能见到静宁苹果。如今,静宁的果产业已经步入一个新阶段,品牌的推广,质量的再提升,还有“工业化”的生产、公司化的运作等等,这既是静宁果产业作为扶贫产业面临的紧迫任务,也给静宁人提供了许多商机,给静宁苹果赋予更多的文化元素。让苹果搭上现代信息的快车,通过电子商务的营销,使静宁苹果“走得更远”,依靠“一棵树”,静宁人还能做更多文章。


内容时间:2015-06-23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