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徽县十三五规划纲要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08  编辑:马一鸣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回顾及评价

“十二五”时期,徽县相继遭受“8.12”、“7.25”等特大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富庶、文明、和谐、幸福新徽县这一目标,积极应对诸多困难和挑战,坚持突出工业发展,不断强化项目支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统筹城乡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

“十二五”期间,徽县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15年预计完成GDP43.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77.6%,年均递增10.7%;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31.5:39.6:28.9调整为27.3:29.8:42.9,三产比重大幅提高,逐步实现了“农业稳县、工业富县、三产活县”的目标;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预计达到9.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44倍;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7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223.2%;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9672元,比“十一五”末净增9253元,年均递增1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6518元,比“十一五”末净增3199元,年均递增14.5%,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1.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开创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深入实施“科技推动、市场拉动、项目带动、产业富民”战略,全面落实各项增效增收措施,着力创建泥阳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抓好特色农业示范点建设,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协调、稳定发展。种植业稳步发展,粮食产量由“十一五”末的14.85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7.19万吨,同比增长15.8%;畜牧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生猪及鸡产业平稳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实现5连增;林业产业优势突出,初步形成了以育苗、核桃、银杏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对农民增收作用日益突出。2015年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11.8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53.8%,年均递增5.57%,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6.69万亩,预计实现农业特色产业产值4.53亿元,比“十一五”末同比增长25.82%,全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总数达103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7户。累计发展各种育苗面积9.7万亩,苗木产值达到15亿元,建成核桃基地45万亩,银杏基地19.5万亩,油用牡丹和玫瑰基地5000亩。

2.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缓慢,县委县政府沉着应对挑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实施技术装备提升、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等措施,提升产业发展后劲,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发展。2015年,全县工业企业达到95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户,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亿元。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铅锌、黄金为主的有色冶金及白酒酿造、建筑建材、植物生化、水电能源、装备制造、农特产品加工、褐铁开采等八大主导产业体系。打造省级工业园区——陇南市徽县工业集中区,县级工业园区——徽县泰湖工业集中区。持续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目前,近30户企业有自己的网站,10余户企业开办了网店。

3.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新兴业态彰显活力

——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提升城乡生活品质。结合城市拆迁改造、重点集镇农贸市场建设、小城镇建设及县城的改扩建,扩大了县城容量,城镇商贸流通网点日趋密集,大型超市、商场、饭店、宾馆住宿等配套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各类批发、零售综合超市、商业街、品牌专卖店、中小型购物中心等商贸流通网点的经营模式互为补充,综合农贸市场、农特产品专业市场等农村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等新兴业态发展势头良好,大商贸、大流通、大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商贸流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十二五”期间,建成了徽县正达建材物流中心、金源商贸街、金徽商业广场等一批大型商贸中心,截止2015年年底,全县商户已发展到2.18万户,商贸企业150家,从业人员约5.3万人,各类规模市场34处,物流配送站点20余家,农家店和农村商店5000多家,消费市场进一步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6.11亿元,比“十一五”末净增了2.77亿元,同比增长了82.9%;电子商务发展成效显著,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县15个乡镇成立电商协会,新建徽县电子商务中心,创建了徽县电商之家网站,电子商务实现销售总额3.2亿元,全县开办网店总数已经达到863家,全县企业电商使用率60%以上,EMS快递业务达到100%的覆盖率。

——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旅游活县”发展战略,以打造“徽县——陇上江南人间仙境”为目标,充分挖掘人文底蕴和自然资源,丰富旅游内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区域消费中心,促进了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同步发展,旅游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带动效应明显提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十二五”期间,全县创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1个(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三滩风景名胜区),城市休闲乐园2个(泰湖风情园、凤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景点2个(青泥岭蜀道文化景区、江峡风景区),红色旅游景点3个(旧城天主教堂、龙王洞、徽成两康战役纪念馆),宗教旅游胜地3处(水阳泰山庙、嘉陵青龙山、伏镇北禅寺)等景区(点)。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通过拍摄《大美三滩》、《精彩徽县》等专题片,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告、旅游推介会等形式,开展多种旅游促销活动,徽县旅游市场不断扩大,被评为2014年旅游文化榜“美丽中国之旅·十佳绿色生态城市”。2015年,全县共有旅行社1家,星级酒店3家,宾馆饭店51家,农家乐181家,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12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5.79亿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加速,全面提升开发开放水平

——交通建设。“十二五”期间,以“县境内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社通水泥路”为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畅工程,全面实施危桥改造、乡镇客运汽车站、行政村停靠点等项目,全县交通运输环境明显改善。十天高速全线通车,徽两高速已开工建设;升级改造嘉陵镇火车站,修建站前广场,县城至火车站公路工程已完成部分路基工程;全县共硬化改造农村公路138条1386公里,15个乡镇已全部实现通油路,通村公路通畅率达到94%,逐步形成了全县“两横四纵五连接五延伸”的公路网络大格局。

——能源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强电力电网建设,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高城市和农村电网供电保障率。实施了1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改造工程,新建配变39台,改造配变126台,新建10千伏线路64公里,新建0.4千伏线路57公里,改造0.4千伏线路120公里;新建了水阳、栗川、虞关、游龙、永宁、太白等6座送变电工程,改造了伏镇、榆树、高桥、大河等4座变电站。推广农村节能措施,建成了农村沼气池3060座,农村沼气用户达到16788户,建成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5处,特大型沼气工程1处,建大中型沼气池10处,安装太阳能路灯777盏,太阳能热水器1200台,发放节柴炉及节能炉共5888个,太阳灶450台。

——水利建设。“十二五”期间,新修梯田12.5万亩,实施中低产田改造2.07万亩,全县15个乡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49处,解决了15个乡镇160个行政村8.5642万农村人口和1.3174万名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截止201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1万亩,修建河流引水渠道30处52.52公里,塘坝46座,小型提灌站19处,机电井607眼,新修河道堤防工程42处101.49公里。实施西河二期和东河治理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

——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和通信网络三网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普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数字徽县”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远程医疗服务网络等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覆盖城乡的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广电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截止2015年底,全县11个乡镇通有线电视,其余乡镇村村通设备全覆盖;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70部/百人,宽带接入户数达到1.7万户,213个行政村通宽带的自然村达到143个,手机通讯信号实现全覆盖。

(四)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人居环境更加完善

“十二五”期间,抢抓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机遇,坚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举措来抓,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文明城镇、节点城镇、生态城镇的定位,致力于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形象,改善镇村面貌,先后投资22.9亿元,实施了道路交通、综合市场、市政、办公、文卫、住宅、旅游设施等150多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截止2015年底,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2%,比“十一五”末提高了8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轴心、镇区为节点、社区为终端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城市区域辐射力、集聚力逐步增强。

(五)发扬抗洪救灾精神,灾后重建成绩斐然

“十二五”期间,徽县遭遇“8·12”、“8.17”、“7.25”等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在中央、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徽县暴洪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全县农村748户重建户(其中8.12暴洪泥石流灾后重建402户)和1164户维修户全部完成住房重建和维修,共建成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12个,使受灾农户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修复麻沿河乡屈兰村、熊北村防洪堤防工程等123段;新建泥阳李磨大桥等11座、修复剡麻路、麻胡路等农村公路500公里,全面修复了水毁的基础设施,使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

持续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力度,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境保护建设成效显著。全县累计完成各类人工造林139万亩,其中:生态林63.65万亩,经济林75.42万亩。绿化国道、省道、县道14条294公里,完成村镇绿化3.18万亩。2015末年全县森林植被覆盖率预计达到46%;全县水源涵养能力逐步增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森林抵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达到控制目标;地表水达标率95%,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达标率100%。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程度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服务水平及民生福祉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稳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县小学入学率巩固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1.6%,全县共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一所,15个乡镇全部建起了中心幼儿园,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100%。全县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90.16%,比“十一五”末提高8.16个百分点。五年来先后有5000余名学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其中490人考入“211”、“985”等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7%以上,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年培训1.8万人次。“十二五”期间,全县95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基本条件,全县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为0.60、初中为0.44,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基本实现了均衡发展;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15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16个,设有病床681个,公立卫生系统服务人员达到69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68人,18个乡镇卫生院和240个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和药品网上采购,疾病防控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准备工作良好,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9.3%;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18.1万人,参合率99.3%;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消除了绝对贫困,加快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2015年底,全县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0.81万人、1.39万人、0.4万人、0.4万人和0.3万人,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年均增长35.78%,新型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28万人。

(八)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紧抓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1883万元,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科技培训等项目,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富民产业得到不断壮大,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贫困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扎实实施特困片区扶贫项目及整村推进项目,在8个乡镇4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村组道路硬化221公里,建成人饮工程3处,完成危旧房改造108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瓜菜、烤烟、核桃、畜牧和育苗等富民产业,贫困村富民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贫困户能力素质提升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两后生”培训2960人,普通技能培训3419人次,实用技术培训9050人次,累计输转农村劳动力4.71万人次;继续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覆盖面,全县互助社达到66个,发放贷款2624.87万元;贫困人口逐年减少,由2011年的7.36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2.55万人,全县共减少绝对贫困人口4.8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39.91%下降到2014年的15.99%,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120元增加到2015年的3267元左右,全县扶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

(九)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继续深化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财税制度、金融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江洛小城镇综合试点改革扎实推进,建成江洛镇农村物权抵押贷款交易中心,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5.7亿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逐步建成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能力显著增强,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各项工作,在矛盾化解、禁毒、反恐、反邪教、普法教育等方面成效突出,大力推进创建平安徽县建设进程,有效维护了全县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和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

(一)取得的经验

——坚持经济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发展是县域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创新发展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在粮油生产基础上,发展蔬菜、中药材、蚕桑、烤烟等生产基地,利用林业建设,发展育苗、核桃、银杏、板栗等林业产业,农业发展取得较大进展。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逐步形成了八大主导产业,工业带动三次产业发展,有力推动徽县社会发展。挖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发展,已成为我县发展的共识,我县旅游业发展思路清晰,发展意识强,旅游业未来将拥有较大发展空间。

——推进转型升级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县发展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深刻意识到发展转型迫在眉睫,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实施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等技术改造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旅游业扶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抢抓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抢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屡的若干意见、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机遇,把县域发展与国家、省级发展政策紧密结合,提前策划实施项目,争取国家、省市支持,改善发展条件,借势发展。

——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十二五”期间,我县规划重点建设项目428个,总投资272.67亿元,实际开工建设396个(含计划外开工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205.9亿元,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今后发展,必须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把规划、发展措施等均落实到项目上,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把民生改善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民生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居民生产、生活需求,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深入推进社会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社会。

(二)存在的问题

——经济增长缺乏有力支撑。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特色产业的规模优势仍不明显;工业结构单一,矿山依托型特征尤为突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非矿山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总量偏小,拉动效应不明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懈的努力。

——“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任务大,非农产业比重仍然偏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产业化进程缓慢,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自主创业、转移就业难度较大;绝对贫困和因灾返贫导致稳定脱贫工作难度加大。

——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高速路、国省干线和县乡村路未形成有效联网,乡村道路建设等级偏低,安全设施不完善,运输能力较低,致使货物运输不畅,物流效率较低。

——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由于区位优势不明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动力不足,自我发展后劲不足,后发优势难以有效发挥。

——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市场主体作用不明显,配置资源水平低,开放程度不高,制约改革发展稳定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场化水平还不能满足资源有效配置、流通的需求。

——优势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没有充分得到挖掘利用,我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利用率却相对较低,如旅游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等优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第二章发展环境

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继续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各项改革将深入开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一、机遇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秦巴山区扶贫攻坚等一系列政策的持续推进,为我县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面部署了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方向更加明确。二是国务院批准甘肃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县、新型城镇化等政策意见及甘肃省支持陇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3341”项目工程、“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等政策效应正在逐步释放。三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及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启动实施,为我县全面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四是国家深入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圈”等国家发展战略及甘肃省提出主体功能区建设发展战略,为全县破除区域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等提供了重要支撑。五是国家宏观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智慧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发展,着力构建多元产业新的支撑点,这为我县产业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六是经济转型带来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东中部产业升级,部分产业和闲置资本将更多地投向西部,我县独特资源、市场和劳动力成本等十分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借力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七是陇南市委、市政府围绕将陇南建成向南开放的桥头堡,提出了“围绕融入成渝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以路网互通为基础、经济合作为依托、产业开发为抓手、人文交流为纽带,加强与川渝、陕南地区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努力建设‘金三角’地区开放开发共同体”的总要求,明确要求向南开放要在项目投资对接、交流洽谈合作、市场资源共享、交通网络建设、公共信息平台等方面加快建设,这为我县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开放活力注入了活力。

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个规划期,对于我县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意义深远。“十三五”期间,我县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1.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逐步从高速增长期转入中速增长期。“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增速超过全国,但在“十三五”时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下行压力,这对我县后发赶超和转型升级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2.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目前,我县产业整体规模不大,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全县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基本达到适宜区全覆盖,但产业链条短,品牌效应不强;矿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对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带动力不强,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全县经济发展正处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产业规模做大、技术装备改良、外部市场竞争、产品品牌做响等方面的压力。

3.绿色增长的压力。国家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这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对陇南市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的要求,对我县创建生态美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新格局提出了新要求。

4.毗邻地区竞争压力较大。目前,我县经济发展总量相对较小,整体质量不高,自身竞争力不强,与周边地区融合发展力度不够。与周边市县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区域优势产业不突出,在未来项目招商、资金融资、人才引进、政策争取等方面,将面临毗邻地区较大的竞争压力。

5.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速,我县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新旧矛盾交织,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短缺,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急需进一步改善,部分城乡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6.全面实现脱贫致富的压力。目前,全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的基本县情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人才技术短缺,导致全县科技力量薄弱,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单一、自我发展能力低、人均收入偏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7.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新的挑战。我县贫困人口较集中,又处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存在比较尖锐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任务,解决社会发展、生态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显得更加迫切。

综上分析,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厚积薄发局面已形成,未来发展前景趋好,现已进入夯实基础、破解瓶颈、突出特色、培育优势、赶超发展的重要阶段,应准确把握政策机遇集中叠加、利好效应逐步释放的发展态势,顺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发挥新优势,正视劣势、克服新挑战,正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把握发展新形势、集聚发展新优势、促推发展新态势、激扬发展新气势,着力谋求新突破,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力争全面完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第二篇 发展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及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紧扣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深化开发开放为根本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消费拉动、产业支撑、生态提升、板块推进,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生态文明建设增量提质,改革创新发展全面突破,民生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第二章基本原则

“十三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在遵循以上指导思想基础上,必须突出坚持以下原则: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顺应“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升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实现县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分工协同、布局合理、优势对接、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注重生态,绿色发展。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生态徽县建设。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重大突破,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产业互动、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开放格局,以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和新成效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后劲。

——改善民生,共享发展。集中更多的公共资源不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公共投入,政府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倾斜,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章战略定位

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交通条件及《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抢抓“一带一路”、兰渝铁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其定位如下:

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基地

中国苗木之乡

西部高端白酒酿造基地

西部养生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甘肃省电商扶贫示范基地

甘肃省小康建设示范县

第四章发展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五大理念”,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聚焦“七大战略定位”,以创新驱动和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两大园区”为载体,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城镇塑县、民生和县、改革活县”战略,推进“三个集中”,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构建“4+5”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推进城乡生态化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美丽城镇和乡村;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法治社会;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富庶、生态、幸福新徽县,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专栏“12345”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实现1大总体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2大园区

省级工业园区——陇南市徽县工业集中区;省级农业园区——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

推进3个集中

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提升4大传统产业

有色冶金、白酒酿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苗木产业。

培育5大新兴产业

旅游观光、电商物流、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保健品。

第五章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三个翻番”、“五个突破”、“五个增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翻番”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较2010年翻一番。“五个突破”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0元,财政收入突破14亿元,城镇化率突破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000元。“五个增强”即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对外开放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加快发展的基础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构建和谐创新徽县的科技支撑和机制创新动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发展目标

预计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4亿元,年均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2%;财政大口径收入达到14亿元,年均递增8%。工业产业为主导、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农业长足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22:33:45;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进一步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加大,社会零售品总额达到12亿。

二、社会发展目标

生活水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1%。

文化教育: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至规划期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实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逐步建立起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网络,建立覆盖城乡的卫生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县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100%。

住房: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与管理,落实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制度,做好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工作。

社会保障: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环境与居住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科技创新目标

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特征更加明显,到2020年,全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以上,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研、中间试验、新产品试制和科技成果推广项目40项,建成1—2个区内领先,省内先进水平的科技示范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技术研发机构。

四、生态建设目标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支持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和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达到控制目标;地表水达标率98%以上,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5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处理率100%。

表2-1徽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表

类别指 标单位2020年增速(%)指标
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648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99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大口径)亿元148预期性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146预期性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2111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2910预期性
三次产业结构22:33:45预期性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0012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210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011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16预期性
平均预期寿命≧76
公共交通服务指数100
每千人拥有职业医师数≧2
基尼系数0.3-0.4
贫困面全面脱贫
城镇化率%60-预期性
恩格尔系数%≦40-预期性



全县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5-预期性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约束性
互联网普及率%70-约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件/万人1.5-预期性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预期性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100-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4-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8-预期性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2-约束性
万元GDP能耗年降低率%2-约束性
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100-约束性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约束性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约束性
城区声环境质量Ⅱ类区标准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00-约束性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约束性
环境信息公开率%≥80-约束性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50-约束性
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90-约束性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30-约束性
公众绿色出行率%50-约束性
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80-约束性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80-约束性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20-约束性

第三篇 强化基础设施 完善城市功能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以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提高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创造便捷舒适现代生活。

第一章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以全省“6873”交通突破行动的实现为目标,全面落实“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水泥路”的具体要求,通过实施国省干线升等提高,县乡公路联网配套,通村公路延伸到社工程,以“打通断头路、扩大联网路、硬化通社路”为重点,加快推进徽县至两当高速公路徽县段、十天高速出口(栗亭)至伏镇316线(峡门)一级公路、十天高速出口(李河)至陇南徽县工业园区、至成州机场一级公路建设,省道328线、省道219线、徽县G316线江洛至县城段、徽县县城至大河店至白水江、徽县谈家庄至虞关至白水江道路等国省道升等改造,完善县乡道路网建设,重点建设徽县县城至火车站公路工程、县城绕城公路、柳林江峡风景区公路、徽县永宁至杏树垭公路改造工程、徽县柳林至洛坝至沙坝、徽县麻沿胡广-成县黄渚、徽县麻沿河西—西和马元、徽县柳林至太白公路、徽县嘉陵至两当站儿巷公路工程、徽县月亮峡至三滩景区公路工程等项目。不断加大站场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按二级客运站标准建成县城汽车南站、城北客运站,按三级客运站标准建成乡镇、矿区、旅游景区等汽车客运站,力争全县建制村,村村有停靠站,村村通班车。加大新建桥梁和危桥改造力度,完善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和防排水工程;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通过健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层管理、权责一致”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快全县公路网建设步伐,改善等级结构;到2016年完成建制村通水泥路任务。2020年,全县15个乡镇国省道全覆盖,公路通畅率达100%;基本完成危旧桥梁的加固维修和改造,全部解决县乡道和基本解决已列入县乡通村道路上无桥问题;基本打通断头路和联网路;确保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和通行能力大幅度提高。

第二章 完善市政设施建设

一、城市道路及交通建设。优化城区路网体系,实施交通疏导工程,增强城区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加快城区人行过街天桥、公交枢纽站、城区停车场、巷道硬化改造及道路绿化、亮化等工程的建设进度,缓解城区出行压力,保障居民出行顺畅安全。

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5〕139号),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结合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经验,加快推进我县城区和工业集中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进度,保障徽县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

三、园林绿化建设。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以县城城区为中心,结合公园绿地、广场绿地、路网绿地、住宅小区绿地、街头绿地、单位庭院绿地的建设,改造现有绿地,规划建设新的绿地,逐步实现城市绿化、美化、净化的目标。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

四、污水处理厂建设。围绕做美城市及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县城及乡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加快工业园区(集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循环发展能力。力争到“十三五”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以上,实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五、垃圾处理厂建设。实施城区垃圾收运系统改造工程及乡镇生活垃圾收运和无害化处理工程,全县乡镇均建设垃圾清运、集中填埋及配套设施,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力争到“十三五”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三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一、着力推进中小河流域治理

注重河流治理,继续规划实施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嘉陵江干流治理项目。在西河、洛河、永宁河、麻沿河、东沟河等五条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河段规划实施中小河流域河道治理项目13处,新修河堤141公里,加固维修河堤31公里,总投资6.97亿元。在西河、洛河、永宁河、麻沿河、东沟河等流域面积小于200平方公里的河段规划实施山洪沟道治理项目44处,治理长度628.1公里,新修河堤950公里,加固维修河堤125公里;疏浚沟道40公里,新建排洪渠55公里,总投资8.42亿元。实施罗家河流域、洛河流域、永宁河流域等水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河道226公里,建设生态湿地775平方公里。

二、重视山洪沟道治理

重视山洪沟道治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护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规划治理流域44条,其中:重点防治区9条,一般防治区35条,规划治理长度628.1公里。规划治理面积1836.2平方公里,其中:重点防治区755.8平方公里,一般防治区1080.4平方公里,规划治理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7.46%。

三、因地制宜协调供水

解决城乡供水,办好民生实事,规划实施宋家湾及雪水河2座中小型水库,解决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实施永宁河向城区调水工程、宋家湾向城区调水工程、雪水河向工业园区调水工程、乡镇水源工程等15处水源供水工程,解决15乡镇,164个行政村,526个自然村,93612人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20年全县农村基本实现自来水化。

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完善节水政策和标准体系,强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全面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城市节水,尤其加强农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管理,加快节水技术应用和节水产品改造。提高水资源计量监控能力,实现市政用水、企业大户用水计量全覆盖,建立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

五、加快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策引导和法治保障,落实目标责任制,重点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严格控制取用水总量,严格执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加快推进水资源配置、水价、农村供水管网管理改革,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保障全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安全。

第四章完善电力信息设施

一、加强电网设施建设

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根本、以发展为动力、以保障为中心”的宗旨,加强供电能力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步伐,完成中低压配网改造规划,基本解决自然村动力电空白问题,满足农村居民不断增加的生活用电量。加大投资力度,改造供电设施自动化调度,实现地调与农网县调度自动化联网、数据互传和共享。结合高压变电站新建工程,对线路进行环网改造,对供电半径过长线路进行切改,实现主干线平均分段数2-4段,乡镇中心区和工业园区具备环网联络。完善110KV网络结构,提升供电可靠性;加快负载率高线路改造,缩短10KV供电半径,均匀个变电站配变容量,确保10KV主线全覆盖;到2020年,新建变电站2座、新增变压器4台,新建容量32.6MVA;扩建1座变电站,增加变压器1台,扩建容量10MVA,改造变电站3座、改造变压器6台,新建容量52.6MVA。通过新建变电站、电网改造,进一步优化、改善和加强网架,加强自动化管理水平,全面保障县域内高耗能变,县城及工业园区生产生活用电任务。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规制标准的调控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并发挥其主力军作用,以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电子政务体系改革任务为核心,以“平台先行、行业示范、分建共享、集中服务”为路径,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加快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智慧项目建设,促进通讯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式、交互式、多功能的公众信息服务体系。

1.完善通信设施建设。积极普及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完成下一代互联网优化升级,LTE(4G)基本覆盖城乡。引导运营商加快推进城市光纤到楼入户,扩大农村光纤覆盖范围,提高固定宽带网络接纳能力。到2020年,实现主要公共场所、旅游景区面向公众提供免费无线宽带基本接入服务。加快推进优先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升级,加快部署移动数字多媒体电视网络,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

2.构建数字城市平台。加快推进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大数据中心。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加快网上审批、电子签批、电子监察、网上社会管理系统等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全市领先的智慧民生大数据服务中心和智慧电子政务城市。

面向城市居民,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家居和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建设全县统一的食品药品监管业务平台和食品药品公众信息网,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实现全程监管覆盖。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统一智能医疗平台”,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构建社区卫生为基础的区域卫生网络。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通过建设位置服务终端、智能导游、安全监控与应急搜救、旅游应用管理等系统,深度全面地感知、获取城市旅游产业、城市旅游链路相关的数据信息,建成涵盖各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的智慧化旅游系统,为广大旅游者提供便捷及时、详尽准确、体贴人性的旅游信息和服务;建成涵盖地面建筑、地下空间、水资源、地质结构等空间要素的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为城市、经济、社会管理需求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服务;建设人、地、物、组织在虚拟空间的基础数据库、唯一标识以及与物理空间的映射关联,支撑各类信息化应用可视化、关联化和智能化,建设统一指挥、多级联动、反应迅速、多方协同、运转高效的城市综合应急联动与指挥体系;实现城乡客运、出租车等公共服务车辆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形成车辆与智能交通系统联动网络,实行远程实时监控。实现城区路网、重点区域和郊区主干道的车流的实时感知,建设覆盖城区的交通道路违法监测与分析系统,非现场执法比例达到80%以上。

3.促进企业智慧化。加强企业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及全流程集成。依托网络将办公、安防、通信、生产网络相对独立并通过核心汇聚网互通,实现信息共享。利用物联网的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掌握产销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上人工的干预、即时正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以及合理的生产计划编排与生产进度。依托信息技术,提高能效监测和节能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功能,满足数字化安全生产监管要求,构建高效节能的、绿色环保的、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工厂。

第四篇加快创新驱动 促进产业升级

第一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抓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载体,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稳定发展粮油、畜牧和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核桃、银杏、苗木繁育三大优势产业,引导发展中药材、烤烟、蚕桑、水产养殖、中华蜂蜜、芳香植物、油用牡丹、食用菌栽培等八大特色产业,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合理推进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建设,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壮大提升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合作化、市场化发展。到“十三五”末,农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年均增速达到16%;积极创建和申报省级龙头企业10户以上,市级龙头企业80户以上。创建家庭农(林)场10个,农民专合组织总数达到1000个,将我县打造成中国苗木之乡、银杏之乡、甘肃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和陇南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一、突出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特色产业

立足徽县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确定全县农业产业布局为:“川坝瓜菜万元田,半山果粮创多千,深山林缘畜药菌,四旁绿荫庭院禽”,即形成以泥阳、伏镇川平地为主的蔬菜保护地生产基地,以国道316线、南北二山为主的“一线两区”畜禽养殖基地,以中部浅山丘陵区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到2020年,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9.86万亩,总产值达到6亿元。

(一)稳定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粮油产业。主要布局在永宁、柳林、城关、水阳、嘉陵、银杏、伏镇、栗川、江洛、泥阳等10个中部乡镇。大力推行节水灌溉、精量半精量播种、覆盖栽培、科学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优化品种结构,实现产业化、标准化生产。2020年,建成15万亩优质小麦新品种繁育及生产基地、15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创建15万亩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繁育及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确保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55万亩,总产达到17.32万吨;油料面积稳定在7.6万亩,总产达到1.134万吨。抓好玉米制种产业,完成国家级1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建设任务。引导玉米制种企业建立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玉米商业化育种研发体系,选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2—3个,提升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生产企业;完成国家玉米制种基地1万亩建设任务,建成国家级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杂交玉米种子示范基地1万亩。

——畜牧生产。重点建设牛、猪、鸡三大主导产业养殖基地和中蜂养殖专业村。大力发展生态畜牧经济为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建成全省生态畜牧经济示范县。到2020年。全县新建年出栏千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5个,建成全省无公害畜产品肉猪生产基地;建设30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建成全省无公害畜产品肉牛生产基地;新建高标准的肉鸡和蛋鸡养殖场2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80%以上,发展养蜂专业村40个,全县养蜂达到8万群。

——蔬菜生产。以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设施蔬菜示范区、城郊商品蔬菜基地和外销蔬菜基地三大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标准园建设、无公害生产、早春秋延蔬菜开发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和高效栽培,积极培育市场及加工、营销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建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菜产业体系,显著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与专业化生产水平,实现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2020年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年递增率2.9%,建成优质大蒜基地4万亩、优质早熟洋芋生产基地3万亩、精细蔬菜示范基地2万亩、秋延露地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

(二)大力发展三大优势产业

——核桃产业。在现有45万亩核桃基地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全县新建和补植核桃基地面积10万亩,使全县核桃总面积在2020年末累计达到55万亩,达到全县适宜区全覆盖。通过普及良种、高接换优、科学管理等措施,使核桃产量稳步上升、提质增效。通过大力培育核桃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壮大科技队伍,推广核桃管理技术,提高核桃产业综合实力。

——银杏产业。全县银杏产业形成“一线四片区”的产业布局,整合优化现有银杏基地。以沿南北方向直线乡镇为主,抓好以嘉陵正为重点的优质银杏果生产片区;以城关镇、水阳乡为重点的银杏叶生产片区;以银杏树乡为重点的银杏绿化苗木片区;以嘉陵镇田河村为重点的银杏生态林片区。以嘉陵镇、银杏乡、水阳乡、城关镇等乡镇为辐射点,依托雅龙公司、河池公司等银杏开发企业的银杏生产基地,带动周边其它银杏适宜区发展银杏产业。利用5年的时间,使全县银杏基地规模由现在的16.6万亩发展到20万亩,银杏绿化覆盖面积由现有的0.6万亩发展到1万亩,定植总株数由现在的800万株发展到1000万株。

——苗木产业:以打造中国苗木之乡为目标,通过“扩规模、扩品种、扩市场、抓管理、抓品牌、育龙头”等有效途径,建设以生态林苗木为主体,珍稀树种苗木为特色,城镇绿化苗木为补充的徽县林木种苗培育基地。构建以高桥、麻沿、江洛、榆树四乡镇为主的北部山区生态林、珍贵树种及速生丰产用材林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以泥阳、栗川、银杏、永宁、柳林、城关等乡镇为主的中西部城镇园林绿化大规格苗木繁育基地和以水阳、嘉陵、大河、虞关为主的南部特色经济林苗木繁育基地。“十三五”期间,在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新建苗木花卉组培中心及苗木花卉交易市场,把徽县建成立足甘肃、服务西北、面向全国的苗木生产销售大县。

专栏林果产业发展重点

核桃产业:以实施良种核桃接穗树统配统栽到户、实生苗自育自栽到户、嫁接换优和综合管理技术推广普及到户的“三到户”工程为重点,创办2个加工企业,在城关、江洛、永宁三镇建立较为规范的核桃交易市场3个,在主产区发展小集散交易场所30个,培植营销大户300人,形成一个覆盖全县的核桃产品交易网络。积极进行核桃“绿色食品”产地认证和原产地认证,注册生产商标,实行品牌生产,打造全国核桃生产大县强县。“十三五”期间全县新建和补植核桃基地面积10万亩,到2020年末累计达到55万亩、核桃产量达到1500万公斤,核桃良种普及率由现在的10%提高到60%,全县90%的核桃树完成规范的科学管理、科技知识普及率达95%以上,核桃生产的专业技术队伍和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均衡发展,县乡(镇)两级专业技术队伍在“十三五”末达到200人,农村技术队伍达到10000人,核桃产业实现产值20000万元,为全县农民提供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元。

银杏产业:提高银杏产业化水平,建设银杏复合科技示范园1万亩,实行银杏与蔬菜、苗木、粮油间作套种,集约栽培,探索银杏产业发展新路子。建立多种形式的银杏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联合种植、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促进银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十三五”期间,建成2个年加工银杏干叶300吨以上、银杏叶提取物及系列产品技术含量在全国领先的银杏叶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大发展。以三滩森林公园为主体,打造嘉陵银杏生态旅游观光带,建成田河生态旅游经济示范村。

苗木产业:按照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繁育白皮松、雪松、红豆杉、落叶松、油松、华山松、侧柏、樟子松、樱花等适宜栽植地广的生态树种、经济树种、观赏树种和绿化树种。按照北部育小苗,川区育大苗的模式,引导农户发展育苗产业,积极吸引外地客商参与投资,合理流转土地,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扩大苗木繁育面积。以“一心两翼一圈”育苗产业带为中心,建好三大苗木繁育基地和一个苗木组培中心:①剡麻路(榆树乡剡阕至麻沿乡麻沿村)一线建设生态树种小苗繁育基地,建设规模3万亩;②高太路(高桥乡高桥村至太白村)一线及木瓜村、江洛镇砖塔村等区域建设针叶树种苗木生产基地,建设规模1万亩;③以栗川乡为中心,辐射江洛、伏镇、银杏、水阳、城关、永宁、柳林等乡镇适宜村,建设城镇绿化大苗木和特色经济林苗木生产基地,建设规模6万亩。④以徽县苗木组培中心为基础,新建徽县泥阳农业现代园区苗木组培中心,建设规模1000亩。

(三)引导发展八大特色产业

突出地域特色,依托比较优势,加快“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培育,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不拘形式引导中药材、烤烟、蚕桑、马玲薯、水产养殖、中华蜂蜜、芳香植物、油用牡丹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专栏八大特色产业发展重点

1.中药材。按照“多品种、小群体,示范村、示范户带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式,在南北二山重点发苦参、木瓜、桔梗、大力籽、黄芩、柴胡、优质菌类药材等品种,在中部浅山丘陵及河谷区重点发展板蓝根、柴胡等品种。积极开展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认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化建设基地,力争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实现产值7500万元以上。

2.烤烟。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烟草公司为依托,通过修建农田灌溉设施、建全自动立集式烤房、配备农机具、推广规范栽培技术和综合农业技术等措施,强化基地建设,提高烤烟质量,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在城关镇、银杏乡、栗川乡、伏家镇、水阳乡、永宁镇、嘉陵镇、柳林镇等乡镇建成烤烟专业村15个,烤烟合作组织5个,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队60个(户)。力争到2020年面积达到1万亩,产值达到3083万元。

3.蚕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以伏镇、栗川、银杏、江洛、泥阳等乡镇为重点,按“10+1+1+1”模式、密植桑园和四边桑相结合的方式建设高标准丰产密植桑园1万亩。力争到2020年桑园面积达到1万亩,养蚕0.3万张,产鲜茧110吨,产值达到220万元。

4.马玲薯。推广普及马铃薯脱毒种薯,脱毒种薯覆盖达到100%。2020全县马铃薯面积达到5.21万亩,建立标准化高产示范田1万为亩。

5.水产养殖。以开发冷水渔业资源利用为主,积极推进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和高效池塘精养。力争到2020年池塘养殖面积达到145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610吨;冷水渔业养殖面积达到8500平方米,产量达到30吨。

6.中华蜂蜜。依托徽县特有的中华蜂资源,在中华蜂分布核心区榆树、高桥、嘉陵、江洛等4个乡镇建立保护区,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大力发展庭院定地养蜂和小转场养蜂,建成南北二山中蜂养殖基地,力争到2020年中华蜂养殖达到10万群。

7.芳香植物。以国内香料市场为导向,以徽县七里香、艾蒿等丰富的香料植物资源为依托,以徽县芳香植物开发公司为龙头,做好水阳乡、伏家镇等芳香植物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产品,走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开发之路。

8.油用牡丹。油用牡丹种植加工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发展潜力巨大。“十三五”期间,油用牡丹种植基地达到5万亩,并引进年产牡丹精油300吨加工生产线1条,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9930万元。

(四)培育发展林下经济

把发展林下经济做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从宣传引导、政策扶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着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十三五”期间,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15个乡镇配套发展林下养殖、食用菌种植和中药材种植。其中:发展林下食草鸡放养45户,中药材猪苓种植基地2000窝、天麻种植基地6000窝;发展食用菌香菇、平菇、黑木耳种植基地5000架;发展林下养蜂5000箱。

二、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一)扶持发展龙头企业

加大县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投入,引导龙头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扶持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力争到2020年新发展县级以上“农”字头龙头企业100户。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使龙头企业覆盖整个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蔬菜、畜产品保鲜储藏和加工能力实现较大突破。

(二)培育多种经营主体

支持个体、私营、农户等以自办、联办、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农业企业和实体,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不断通过联合、兼并等多种资产重组方式,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以“农超对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园区(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通组织+市场”的形式,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通过多种途径,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组织化、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到2020年,创建家庭农(林)场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000个。

(三)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全面完成徽县15个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土地依法流转。建立健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建立机制,保障土地规范流转。创新模式,带动土地规模流转。推进农村产权改革,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离”、“抵押融资”试点,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颁发《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贷款。到2020年,完成农村土地流转8万亩。

(四)发展休闲农业

以市场多层次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需求为导向,以生态、文化、休闲、科教为主题,构建观光果园、民俗文化村、涉农体验基地等发展载体,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完善产业功能,打造农业产业发展新亮点。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县建成以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采摘园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15个,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上。

专栏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

1.建设思路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产出的要求,着力推进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增强示范区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信息的集聚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助推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把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打造成科技含量高、规划布局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特色鲜明、全省一流的综合性示范区。

2.功能结构

按照“六区一中心”规划,即科技研发区、休闲观光区、设施蔬菜区、花卉苗木区、生态养殖区、冷链物流区及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将示范区建设成集生态农业、游人休闲观光、体验农事劳作、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休闲娱乐中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入资金26646万元,重点建设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核心区2000亩)。

三、强化农业支撑体系建设

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健全农产品流通市场,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农产品网上销售。到2020年,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25%,经营主体生产的农产品有50%以上的通过电子商务销售。

(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强设施园艺、设施畜牧等设施农业装备投入,大力推广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智能温室以及保鲜冷藏设备。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投入,加强农机化发展步伐。推进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和资源节约的农机化技术,在中部八乡镇引进700台秸秆还田机械,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为现代农业提供装备保障。力争到2020年示范推广秸秆还田12万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77%以上。

(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适应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高效农田节水、设施栽培、牛羊品种改良、畜禽标准化养殖、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配套和转化应用,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能够有效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实施“雨露工程”、“温暖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十三五”期间,每年推广农牧业新品种30个,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万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2万人,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建立起上下联动,覆盖产、加、销各环节的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完善监管体系,推动健立县、乡、村三级质量监测网络,加强对产地环境、生产资料、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积极引导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和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到2020年“三品一标”认证使用率达到80%以上。

(四)完善农产品市场

立足徽县农业产业基地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做好农产品储藏外销,在城关、泥阳、江洛分别建成年贮藏能力1万吨的蔬菜贮藏保鲜库。推动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促进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章高水平发展工业

继续贯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生态资源、矿产品、农畜产品等资源优势,整合市场、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找准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建链”,围绕现有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进行“补链”,对现有优势产业链,从科技、金融、信息化提升以及品牌引领入手进行“强链”,做到工业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改造提升有色冶金、白酒酿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工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保健品、装备制造等新兴工业,着力打造西部高端白酒酿制基地、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基地。

一、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延伸产业链条,研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的竞争力,推行清洁化生产。

专栏铅锌冶炼几深加工产业链构建

(一)提升改造传统工业

1.有色金属冶金工业

——铅锌采选、冶炼产业。充分发挥我县在铅锌矿资源方面的优势,以甘肃省金徽矿业集团和甘肃洛坝有色金属集团为依托,以铅锌产业链延伸为核心,以新技术研发创新为支撑,以废物的综合利用为主线,以打造绿色矿山、发展工业旅游为特色,引进具有高性能合金生产工艺的生产线,开发下游深加工产品。同时,发展最大化利用余热、余能系统,设置循环水系统及中水回用系统,加强尾矿综合利用,构建集资源能源利用最大化、产品多元化、污染废物减量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形成集铅锌矿开采、精深加工、综合回收、再生利用为一体的产业链,打造甘肃省重要的铅锌循环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黄金采选、冶炼产业。黄金生产企业要把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企业技术进步中的推动作用,彰显数字化矿山,绿色环保型矿山特色;着力拉长黄金产业链,迅速构建产品衔接紧密、上中下游资源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完整、规模优势强大、经济效益显著的黄金产业集群。

专栏黄金采选业循环经济指标及行业企业最低标准

1.黄金采选业循环经济指标

黄金矿产地下开采回采率达到80%以上、贫化率不超过15%,露天矿山回采率达到85%以上、贫化率不超过5%。鼓励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处理矿、尾矿等资源开发利用,促进黄金矿山及冶炼企业原料中各种有价元素的回收、尾矿综合利用、冶炼渣综合利用以及冶炼余热利用。易处理金矿及低品位、难处理金矿资源的选冶综合回收率分别不低于85%和70%,水循环利用率不低于90%。地下矿山、露采矿山的采矿综合能耗分别低于7千克标准煤/吨矿和1.3千克标准煤/吨矿。黄金选矿综合能耗低于12千克标准煤/吨矿,矿石耗用电量低于45千瓦时/吨。

2.行业企业最低标准

露采矿山现有200吨/日,新建300吨/日,地下矿山现有及新建100吨/日;无配套采矿系统的独立选矿厂现有200吨/日,新建300吨/日;原料自供能力不足50%的独立氰化企业现有100吨/日,新建200吨/日;无配套采矿系统的独立堆浸现有750吨/日,新建1500吨/日;无配套采矿系统的独立黄金冶炼厂现有精矿处理能力100吨/日,新建200吨/日。

2.白酒饮料产业

充分利用好金徽酒业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实施技术装备提升、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等技术改造项目,提升产业发展后劲。构建以优质白酒生产为主,集科技研发、物流配送、网络营销、彩印包装、观光旅游、饲料生产、循环经济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酿酒产业集团,建成行业领先的花园式、园林式金徽酒生态酿酒工业园。到2020年,生态酿酒工业年综合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10亿元以上,建成西部高端白酒酿制基地,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3.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充分发挥我县粮油、畜牧、林果、瓜菜、核桃等农业资源优势,以工业带动农业,采取“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等模式,积极发展“粮食类深加工、林果类深加工、果蔬类深加工、肉类深加工”四大产业方向,实施品牌战略,培植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深加工层次,推进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粮食类深加工。依托我县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粮食资源,引导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营养化、安全化、方便化的食品,强化粮食加工资源利用多元化、精深化、循环化,以大豆、玉米的精深加工为重点。

——林果类深加工。依托核桃、花椒、银杏等林果业,重点发展干果核桃、核桃油、核桃乳、活性炭、银杏茶叶、银杏叶提取物药剂和食用牡丹油、玫瑰精油保健品等系列产品。

——果蔬类深加工。果蔬食品发展应在现有特色资源的基础上,主要依托地产蔬菜、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等基础原料,不断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脱水蔬菜、休闲食品、果醋果酒等系列产品。

——肉类深加工。加快推进机械化屠宰,推行加工与冷藏相结合,解决好冷藏运输配送等薄弱环节,引导鲜肉加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积极推进传统肉制品工业化生产的步伐。

(二)培育壮大四大新兴产业

1.新能源产业

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突出水电、生物质能二大产业,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十三五”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水电产业。瞄准国家能源战略,注重绿色能源发展,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嘉陵江、永宁河水力资源,加快开发水电新能源。

——生物质能。我县农村地域广大,生物质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而且生物质能的发展对于我县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结合生物质能的特点、重点引进生物质能的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转化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以及“高光效植物”的生物转化培育技术等,加快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创新基地的建设,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生物质热发电、农村户用沼气池二大应用领域。

2.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铅基新材料、锌基新材料,带动相关产业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把新型材料产业培育成徽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铅基新材料。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铅合金材料,重点发展铅酸电池、铅基核屏蔽材料、轴承合金、焊料合金、磨具合金、铅板、铅管、氧化铅及其他合金材料产业,为周边地区汽车、摩托车、铁路、工厂、能源等工业提供协作配套。

——锌基合金。依托铅锌矿产资源优势,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电锌、无汞电池锌粉、纳米氧化锌,综合回收铅锌冶炼系统金、银、铟、铜、镉等有价金属,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锌镁合金、压力铸造锌合金、锌基合金板材、管材及镀锌材料。促进徽县锌基新材料产业向前沿高端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新型建材。以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扶持泓盛商砼、平达公司、昌隆建材有限公司、龙徽建材公司、利源塑业等企业发展壮大,在加气砼、节能砖、防盗门、pvc线管等生产的基础上,加快传统建材产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建材行业;大力发展墙板、砌块、保温材料、木塑型材、石材、涂料等产品;积极鼓励发展利用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尾矿等废弃物,生产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类建材产品。

3.生物保健品

依托我县及周边中药材、油用牡丹、植物精油产业基础,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中医药等与生命健康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瞄准国内大型生物保健品生产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重大创新产业化项目聚集,大力支持开发具有预防、保健功能的新型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积极以精品化、品牌化为标准,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及第三方品质检测、鉴定机构的品质保障机制,推进生产与销售、线上与线下联动,推动徽县保健品产业市场竞争力,打造甘肃省重要的生物保健品产业基。

4.装备制造产业

以徽县有色合金新材料产业为依托,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以满足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圈装备制造产业需求为导向,突出“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的发展方向,以专业园区建设和形成产业集群为目标,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承接产业转移,注重东向、南向发展,积极融入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圈,加快与天水、宝鸡、汉中、西安、兰州等地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合作,重点发展零部件、大型锻铸件、关键基础件加工,在模具、传动装置、轴承、齿轮、液压件、密封件、热处理、电镀等领域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将徽县打造成为甘陕川结合部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

二、推进产业城镇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围绕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工业集中区打造全国重要的白酒酿造基地、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电商物流基地,全面落实产城融合

内容时间:2016-02-23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