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谷县紧盯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整县脱贫摘帽这一目标,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扶贫与扶志的着力重点,采取“五步走”的方式,扎实推进技能培训扶贫政策落地实施。经四年多全力攻坚,通过技能培训和劳务输转脱贫人口累计达到3.2万人。去年年底至目前,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6981人,占现有培训需求劳动力总人数的82.1%,其中职业技能培训459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252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388人。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整合培训资源。组建成立了转移就业专责工作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细化部门职责,压实责任主体,按照“人社部门牵头、部门分工合作、精准组织实施”的思路,先后整合人社、扶贫、农业、果业、妇联、商务、畜牧等部门技能培训资金1000余万元,并制订下发《甘谷县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实施计划》《甘谷县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甘谷县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管理办法》,将各部门承担技能培训任务全部纳入年度技能培训计划之中。充分发挥网络、报纸、微信、手机报等新兴媒体优势,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的重大意义,有效提高了群众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精准排摸需求,确定培训工种。结合“一户一策”帮扶计划落地,先后组织省、市、县5000多名帮扶干部逐一深入贫困户,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在全面掌握贫困现状、深入分析致贫原因、摸清群众意愿需求的基础上,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基本信息、就业意向、技能培训需求进行详细登记,建立完善《建档立卡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名单》《建档立卡劳动力培训就业名单》《建档立卡劳动力转移就业名单》,进一步细化实化了贫困户脱贫路径和办法。同时,结合市场用工实际,确定了就业技能培训、“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劳务品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创业和技能带头人示范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7类培训,重点选择了汽车维修与应用、保育员、中式烹调师、电动缝纫工、果树工、手工编织工、家政服务员、电子装配工、电工、电焊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13个培训工种。在此基础上,组织动员县内具有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及时对接天津东丽区人社部门,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确保培训政策不落空、不走样,达到预期效果。
三是量身定制培训,提升脱贫质量。坚持把技能培训和输转档案作为精准培训主要依据,定期分析劳务输转和劳动力培训总体状况,评估培训工作实效,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有针对性的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参训后,能够以所学技能实现输转后的稳定脱贫,采取“田间课堂”“定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组织引导世扬培训学校、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天谷电子商务等培训机构因村、因人、因时施训,对果园管理等涉农技术培训,采取到乡到村培训模式;对汽车维修与应用、电动缝纫工、家政服务、电气焊、电工等技能型培训,采取集中统一培训模式,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致富技能。依托腾达职校,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就业创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倾力打造“互联网络”与“人脉资源”相结合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推动招工、培训、输转、维权、引资“五位一体”的网络互联、信息共享,有效解决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岗难求”就不了业、一些用人单位仍然“一人难求”找不上人的问题。
四是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就业渠道。聚焦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开设护林、保洁、治安、绿化、应急等扶贫专岗方式进行帮扶,通过开展岗前培训,让他们不出村就能实现稳定就业脱贫。止目前,省市县三级共投入2043.6万元,设置村级服务性岗位2216个,并全部选聘到人、安置上岗。其中,非贫困村设置岗位1153个、一般贫困村设置岗位772个、深度贫困村设置岗位291个。建立并推广“厂房式”“居家式”“跟进式”三类“扶贫车间”,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把生产车间和培训课堂延伸到贫困村,通过开展带薪技能培训,将培训合格学员就地就近安排就业,既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照顾家庭两不误,又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实现了群众“昔日离家打工、如今在家就业”的愿望。止目前,全县已建成运营“扶贫车间”45个,从业人数2015人,其中贫困人口1196人。
五是搭建网络平台,推进信息共享。依托腾达职校资源优势,积极协调中国移动、平安保险、甘肃银行,打造了全省首个“400”就业云平台,建立了以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数据库、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数据库为主体,以驻外劳务工作站、各企业办事机构录入为补充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就业信息多渠道发布和精准推送,有效解决了就业信息交流不畅、企业招不到人、群众打不上工的间题。在“400”就业云平台基础上,挂靠设立了15个乡镇网络就业平台、405个村级网络就业平台,并为每个行政村培训配备了1名创业带头人。按照“入户摸底定需求、造册登记建台账、依据台账搞培训、按照培训录数据”的思路,明确乡村和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细化了培训内容及大数据平台信息录入流程(即:乡村负责需求劳动力摸底—乡镇扶贫工作站进行审核—上报人社部门审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再由乡镇与培训机构汇总后,上报人社部门审定—录入数据平台—人社部门在数据平台审核—上报省市人社部门和县扶贫办),确保录入信息的精准和数据平台的及时运转、信息共享。同时,严格按照《甘肃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要求,严守政策红线,确保每一分每一厘培训资金都用在实处、落在实处。
内容时间:2018-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