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昔日大山阻隔 如今大路通村--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交通扶贫攻坚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16  编辑:董纯静

东乡族自治县是少数民族国列省扶重点贫困县。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条件严酷,全县29万多群众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人拉、肩扛、驴驮是主要的运输方式,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是制约东乡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群众盼走出山沟沟、盼致富的想法一天比一天强烈。

  2010年以前,东乡族自治县也为农村地区群众出行付出了努力,多次组织人员铺砂修路,拓宽人担畜驮的羊肠小道,但是道路狭窄,收购农产品的车依然进不来,而且一下雨,铺好的砂子又被雨水冲走了,年年铺砂年年不见砂,年年修路年年没路走,交通运输条件依旧非常差。

  攻坚克难惠民生

  东乡族自治县地处甘肃南部黄土丘陵地带,山大沟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导致了当地经济发展缓慢,贫困程度深广。

  在“1236”扶贫攻坚行动中,省委、省政府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六大突破”的首要任务。可以说,农村公路是甘肃省扶贫攻坚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也是实现甘肃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东乡族自治县亦是如此。为了实现2020年与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东乡族自治县制定了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解决农村地区群众的民生问题,第二步实现脱贫目标,第三步与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三步走的目标中,交通是帮助东乡族自治县贫困地区换穷貌的关键,行路问题解决不了,脱贫致富就没有基础,按期基本脱离贫困也就是一句空话。

  但东乡族自治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给当地农村公路建设添加了更多的复杂性因素。一是群众居住分散,农村公路建设线长面广,建设任务大,资金不足。二是山大沟深,运料难,建设成本高,施工难度大。

  2011年以来,东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发展理念,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农村公路建设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出门难、行路难问题。

  为解决群众居住分散、村道建设线长面广与资金不足之间的矛盾,东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国家政策,按照分片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解决建制村通行问题,再逐步解决通社问题。面对下达项目满足不了建制村通畅要求的问题,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东乡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优先灵活解决大多数群众的出行问题,同时积极筹资建设完成了部分建制村的延伸工程,注意推进特殊区域和关键性环节道路建设。如有些路段虽然不是通村,但是离学校还有1公里,为解决雨雪天学生上学问题,硬化路延伸到了学校;如离清真寺还有几百米或一两公里就通到了清真寺。全县宗教活动场所多(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325处)、学校布点分散(各级各类学校209所),这些公共场所大部分不在通村道路覆盖范围内,并且73条389公里公共场所延伸道路尚未列入甘肃省通畅工程试点县范围。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上依然每年抽出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宜宽则宽,保质保量,在确需加宽的路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宽。

  东乡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马学林告诉记者,“在东乡修公路,难上加难。”修路用的全部建筑材料都要从县外运,砂石料得拉,水泥也得拉,而且砂石料直接运不到现场,需要二次搬运,先用大车拉到山顶上,再用三马子一车车转运到村里,运费是川区的两倍,施工用水都要从几十公里外的洮河拉上来,使每公里修路成本提高到了77万元,而东乡族自治县农村公路近三年一修就是700多公里,这超额的资金从哪里来是摆在东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难题。在层层“叠嶂”面前,东乡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没有踌躇犹豫,紧抓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及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通乡沥青(水泥)路建设的倾斜支持力度的有利时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不断拓宽思路,以改革创新的办法化解资金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国家扶持、地方为主、单位帮扶、资源整合、群众投劳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路建设新路子,克服了建筑材料匮乏、运输困难、施工用水缺乏、当地建筑技术人员缺少、资金不足等困难,三年时间硬化了190多条700多公里水泥路。

  目前,全县24个乡镇全部通上了沥青(水泥)路,229个行政村中184个已通沥青(水泥)路,通畅率达80%。这对于山大沟深、自然条件艰苦的东乡族自治县算是一个奇迹。

  建养并重保畅通

  农村公路与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建设质量与管理养护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进程。

  为保障试点县建制村通畅工程顺利实施,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东乡族自治县一是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财政、发改、交通、监察、审计等部门和各乡镇积极主动衔接联系省、州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县情实际,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二是在深入乡、村、户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东乡县山大沟深、路况差、群众居住分散和施工难度大的实际,坚持一路一设计、一路一批复,对每项通畅工程都组织设计单位、乡镇、村委会技术骨干共同商讨,因地制宜,制定设计方案。三是对全部项目进行公开招投标,择优选择施工单位。同时,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公司对项目进行监督,严格落实监理巡查、旁站制度,从原材料的进场、拌和到施工进行全过程监督,对检查中发现的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责令停工、返工、拆除,保证建设标准不降低、工程质量不打折。专门成立了中心试验室,定期不定期开展现场巡回抽检。乡、村、社干部、宗教界和群众代表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四是县交通运输局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办公室,组织精干力量,专门负责指挥和调度试点县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由局班子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县上领导也经常深入一线检查指导,现场研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推进。

  公路三分建、七分养。农村修路不易,管理养护更难。东乡族自治县在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同时,将“以建为主”转变到“建管养运并重”,保障了农村公路的畅通。

 一是完善养护制度。始终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全面养护、保障畅通”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人员和资金,确保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正确处理道路建设与管理养护的关系,从以往的“重建轻养”转变为“建养并重”,严格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养护管理体制,认真落实《东乡族自治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坚持专人养护与民工建勤养护相结合、经常性养护与集中养护相结合,明确了县、乡、村三级职责,建立了经常性养护制度,加强了对道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并随时清理乱堆乱放的垃圾,及时修复损毁路面,切实做到了道路交通一年四季有人养、有人管、管得好。另外,除确保专项养护资金之外,县财政每年拨付3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二是大力加强公路养护工作。按照养护管理制度,东乡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检查督导组,对各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月检查、季考核、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对年终总评成绩优秀的乡镇予以奖励,对任务未完成的乡镇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极大地调动了各乡镇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使农村公路整体管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对锁折路、锁达路、五唐路等重点养护路线,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详细的路况调查,强化措施,加强养护,定期对危险路段和桥涵构造等重点路段的公路设施进行巡查,及时处治路面塌方、坑槽和路基翻浆。对已完工的建制村通畅工程都建立了完善的养护机制,做到了人员和任务的落实。冬季上路扫雪、多季疏通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暗沟、涵洞等排水设施。

   祖祖辈辈住在山沟里的东乡人吃尽了交通运输条件落后的苦头,在他们心中,吃上水、走上硬化路就是幸福,对建设好的农村公路格外珍惜。走了几十年泥泞山路的村民深有感触地说:“祖辈的愿望实现了,我们要更加珍惜。路是大家的,养护也要靠大家!”在刚修好的东塬乡满撒村村道上,村民马海英正提着水桶来回洒水,“洒水一天多少工钱?”记者问到。马海英说:“水泥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村上的人都特别高兴,有时间我们就会到路上随便转转,能做点啥我们就力所能及地做点啥,为我们修路,我们做点养护是应该的,还收啥钱呢。”

踏着农路奔小康

  农村公路修到哪里,贫困问题就解决到哪里,一条路就是一个经济走廊。东乡族自治县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改善了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加快了农村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考察,在察看了布楞沟村的集雨水窖后,要求当地政府抓紧解决好村民饮水难问题,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2013年以来,东乡族自治县各级党委、政府把总书记的嘱托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工作的着力点,遵照总书记的嘱托,制定了用4年时间脱贫、4年进入小康的“4+4”脱贫小康规划,整体推进水、电、路、房、学、医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羊、马铃薯、劳务、林果富民产业,力争到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000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村。

  在甘肃省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布楞沟村水泥硬化路一通就是近40公里。站在东乡的山顶上,布楞沟村村村落落都被一根根如毛细血管一样的村道串连了起来,新农村房屋一排排整齐地坐落在山沟里,该村68户人家无一不喜上眉梢。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党支部书记马占海说:“这都是党的好政策落实的结果,感谢党中央、感谢习主席。做梦也没想到今天能走上这么好的水泥路。现在路通了,老百姓家里小汽车也买了,拉饲料也方便多了,布楞沟村68户村民已经全部搬迁到了新农村,人均收入也从2012年的1600元增加到了2900元。”

  一条条水泥路,通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大山深处的农牧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四面八方。马占海说:“过去这里只有人和羊走的羊肠小道,三马子要绕到山后的山底下,然后再慢慢地往上走。”村里的养殖大户马建英说:“路通了,贷款养了240多只羊,年收入可实现20万元以上。”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富了才是富。他表示要带领村里人大力发展养殖业。

  截至目前,东乡族自治县先后通过联村联户、试点县建制村通畅工程等项目的实施,累计建成了700多公里通畅公路,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全县29万农民群众祖祖辈辈的通路梦想变成了现实,也增强了老百姓的致富信心。“东乡的公路十八道弯,山高着见了个蓝天,阿哥们修下的路干散,尕妹们走了个舒坦。”悠扬的花儿在山间回荡……

  2014年,东乡县按照省上统一规划要求,全面加大试点县项目实施力度,坚持标准,注重质量,加快进度,力争年底完成剩余的52条292.749公里的试点县项目任务,提前一年实现试点县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目标,让山沟沟里村民的致富路更宽敞。


内容时间:2014-06-16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