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扶贫要闻
西藏农牧区贫困问题调查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06  编辑:wubo


一、导言 

西藏农牧区生产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线高,导致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比例高于全国人口比例。2011年西藏贫困人口83.3万人,占西藏农牧区总人口的34.42%,贫困发生率全国最高,截止2012年西藏贫困人口减少到58.3万人,占西藏总人口的19.42%。而2012年全国贫困人口1.28亿,占总人口的9.34%,西藏贫困人口比例超过全国贫困人口比例十个百分点。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内地各省市的反贫困方式都是依靠自身自发地提高自身收入进行改善,但是西藏目前反贫困问题主要靠政府计划调节的扶持和帮助。如何提高西藏农牧区自身生产的积极性,以实现脱贫的目的,则是关系到促进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二、调查概况 

(一)调查背景 

西藏农牧区发展滞后,贫困人口高于全国任何一个省份。如果农牧区的贫困人口收入不能快速增长,容易引发和加剧各种社会矛盾,影响西藏和谐稳定,削弱农牧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本调查报告深入拉萨市和其余4个地区的县、村、贫困户、合作组织等,在综合调研了西藏农牧区发展的现状和成果后,对西藏农牧区贫困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把握,力争为西藏农牧区反贫困斗争提供决策依据。 

(二)调查范围简介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东西跨距2000多公里,南北跨距900多公里,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幅员120.223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五个自治区之一,是一个以藏族人民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域。西藏自治区下辖一个地级市,6个地区和73个县(市、区)。其中拉萨市辖7县1区;林芝地区辖7县,行署设在八一镇;昌都地区辖11县,行署设在昌都镇;山南地区辖12县,行署设在泽当镇;日喀则地区辖17县和1县级市,行署设在那曲镇;阿里地区辖7县,行署设在狮泉河镇。 

(三)调查对象简介 

本调查报告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4个地区的部分地区农牧区贫困人口为调查对象。本调查组先后奔赴日喀则地区、林芝地区、山南地区、那曲地区、拉萨市的所属县、乡镇、村、典型户、农田、项目等实地考察、走访。下图是我们实地调研所走的县、乡(镇)、村。 

(四)调查方法、数据来源 

本调查报告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资料分析法、定量和定性研究、文献研究、功能分析法等综合研究方法,涉及行为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调查报告所引用的数据都是在上述调查方法上获得的,其中包括各地区行署、各县市的农牧局、农发办、发改委、旅游局、扶贫办等相关单位的有关农牧区贫困的各方面统计数据,贫困户的访谈记录,还有我们调研组拍摄的相关农牧区贫困的图片。 

(五)调查时间 

本调查报告起始于2013年6月1日,终止于2013年7月30日,先后奔赴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那曲地区、拉萨市等地区了解农牧区贫困情况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情况,长达2个月的实地考察、走访为本报告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依据,为较好的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动态参考。

 

三、西藏农牧区贫困的基本情况 

(一)贫困的相关概念 

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贫困的涵义学界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目前,“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这一定义被普遍认可。 

贫困线就是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确定一个人或者家庭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为了取得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或取得社会认为体面的生活所必需的全年费用。衡量贫困标准的是贫困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贫困线也随之上调,2011年中央将扶贫线提高到2300元。 

(二)西藏农牧区贫困现状 

1.贫困线:高于国家,且逐年提高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西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西藏2000年实行的贫困线和国家一样都是625元,从2001年开始,西藏贫困线调整为1300元,一直持续到2006年的1700元,到2011年的2300元。而国家贫困线只是根据消费价格指数作了微小调整,直到2011年才调整为2300元。可以看出大部分年份西藏的贫困线要高于国家贫困线,这是因为西藏的物价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西藏处于高原地区,对食物热量的需求量要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平均800大卡。 

2.贫困人口数量:随贫困线提高而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西藏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148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86万人。随着2006年贫困线调整为1700元后,贫困人口扩大到96.4万人,随后贫困人口数量从96.4万人减少至2010年的50.2万人。自2011年国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后,西藏的贫困人口陡然增加到83.3万人,占西藏农牧区总人口的34.42%,贫困发生率全国最高。截止2012年西藏贫困人口减少到58.3万人,占西藏总人口的19.42%。而2012年全国贫困人口按照2010年的标准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9.34%,西藏贫困人口比例超过全国贫困人口比例十个百分点。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贫困人口数量随着贫困线提高有所增加,但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根本上是在提高。 

3.贫困人口地区分布:地区间数量差异大,分布广 

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把边境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高寒牧区、地方病高发区、藏东深山峡谷区、藏中农牧结合部作为扶贫攻坚的五大主战场。自从2011年国家把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后,西藏自治区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认为西藏的扶贫标准也应该提高到2300元。自此,西藏贫困人口达到83.3万人,经过两年的扶贫工作,截止2012年贫困人口下降到58.3万人,每年以15%左右的的速度推进。 从图1-3我们可以看到,西藏自治区总共有58.3万贫困人口,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日喀则地区,有23.45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41%;其次是山那地区,有10.11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17%;拉萨市有5.83万贫困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10%;最少的是林芝地区,有2.35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4%;昌都、那曲、阿里三个地区的贫困人口为16.56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28%。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贫困人口的数量在地区上分布差异较大,日喀则地区的贫困数量是林芝地区的10倍,是拉萨市的4倍。不管是农区、牧区还是半农半牧区、边境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贫困人口分布广且集中连片地区多,扶贫开发难度大。 

4.贫困人口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多元化,青壮年居多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的年龄结构呈多元化趋势,青年、中年、老年等各年龄段的贫困人口都有,且青壮年贫困人口居多。可能大家都有疑虑:青年人年轻力壮为什么贫困呢?我们走访调查后得知,近些年国家非常关注西藏的“三农问题”,给予农牧民各种各样的补助,使得一部分青年人不愿意辛苦打拼,靠国家补助得过且过,丧失了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残疾人、患有各种疾病的人,他们的贫困主要是失去劳动力。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部分人贫困是因为自身懒惰、缺乏竞争意识和理财观念,等、靠、要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彻底抛弃,有的地方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5.贫困家庭的人员构成:人口多,劳力少,负担过重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家庭的人口数量在5到10人左右。由于子女多,且都是在消费阶段,再加上赡养老人等,每个家庭赡养和抚养人口在3到7人左右。由于西藏高寒缺氧,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需要从内地运输,导致运输成本增加,从而使得每个家庭支付的生活成本增加,最终导致贫困人口的增多。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几乎所有的贫困家庭都没有外出打工的经历,也不愿意外出打工,大部分家庭以经营田地为主,种植的青稞基本上维持家庭一年的口粮。 

6.贫困人口的学历层次: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 

在我们调查走访中了解到,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八成,拥有小学文化的贫困人口占2成,贫困人口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几乎没有。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与贫困发生率成反比,文化程度越低贫困发生率越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贫困人口既没有学历,也没有相应的技能培训,大部分贫困人口不愿意外出打工,少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但由于没有外出的途径和市场的用工信息等不得不放弃外出打工的想法。 


四、贫困的成因分析 

(一)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西藏可耕地面积不大,人均占有土地小,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可灌溉面积严重不足,导致大部分农田由于遇到干旱天年得不到有效灌溉,无法保证粮食安全,致使部分农牧民连基本温饱都得不到解决,也不能有效给农牧业的发展提供饲草、饲料保证。农田灌溉设施配套不齐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中低产田比重大,改造任务繁重,靠天吃饭现象仍然主导着各个地方农业的发展。 

(二)农牧业生产条件、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西藏大部分地区还是传统的二牛抬杠,播种收割都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式生产,每家每户都买犁,都养牛,每年只用一次就不再使用,既浪费生产资源,又耗费时间。且耕牛还不能卖,留到来年继续耕地,这样导致在有限的土地中投入大量劳力,严重影响土地产出水平的提高,影响农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农业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实现机械化播种和收割,机械可以共享,既节省了时间,又解放了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加农牧民收入。 

(三)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少,带动效应不够 

发展现代农牧业离不开农牧业经济组织,西藏地区农牧业经济组织基本上在起步阶段,各个地区数量很少,大部分属于政府组织,农牧民自发组织的很少。已有的经济合作组织没有更多的吸纳贫困人口,没有发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实际上名存实亡。 

(四)懒惰、落后的思想观念没有彻底抛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日喀则地区农民比较勤快,是西藏劳务工输出大地区,不管在山南地区、林芝地区还是日喀则地区,都可以看到日喀则地区的务工人员,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和技术的落户,他们从事的职业大都是建筑业、服务业。在樟木口岸,出进口货物的装卸工、搬运工大部分是定日县的劳务工。在那曲地区的虫草主产区,靠资源富起来的当地农牧民不愿意劳作,放牧、做饭等工作全部都是雇佣日喀则地区的劳务工。林芝地区,餐饮、酒店等服务业的服务员大多是来自日喀则地区,当地相对富裕的人不愿意劳作,每天过林卡、打牌等。所以懒惰、落后的思想观念没有彻底抛弃,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援引在日喀则地区的土龙村的一段调研访谈来说明这个问题: 

问:老乡,你家几口人? 

答:6口人。 

问:你一年收入有多少? 

答:一千多一点。 

问:那你没吃的怎么办?你为什么不出去打工? 

答:没吃的国家会给,外出打工我也不知道我能干什么,外出打工很累,不自由…… 


五、总结 

(一)贫困在西藏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贫困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关系到西藏和全国一同迈进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贫困人口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进入新时期,西藏贫困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最关心的问题。 

(二)西藏贫困线一直高于国家贫困线,是因为高原地区对热量需求要高出内地700-1000大卡,且西藏物价水平高于内地。 

(三)西藏贫困人口地域分布广,连片集中居多;贫困人口年龄呈多元化,且文盲、半文盲居多;贫困家庭人口多,劳力少,家庭负担重等特征。 

(四)西藏贫困人口的生产条件、生产方式没有发生彻底改变,靠天吃饭仍然主导其发展。 

(五)西藏贫困人口相当一部分没有彻底抛弃懒惰、落后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徐伍达,张伟宾.西藏农村贫困问题研究[J].西藏研究,2009(12). 

[2]普桑.西藏农牧区贫困现状及其对策[J].西藏发展论坛,2003(1). 

[3]杜明义,赵曦.中国藏区农牧区反贫困机制设计[J].贵州社会科学,2010(8). 

[4]魏小文,朱新林.环境资源视角下西藏农牧民反贫困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2). 

[5]边巴.西藏农牧业现状及发展试析[J].西藏农业科技,2000(1). 

[6]罗绒战堆.一次合作研究对西藏农牧民生计的影响[J].中国藏学,2012(4). 

本文系西藏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号:ZDPJSK201301)和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项目号:2013ZJRW31)“西藏农牧区反贫困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杨阿维(1984-),女,陕西永寿人,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西藏经济与区域经济学。 

张建伟(1985-),男,陕西榆林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


内容时间:2016-04-06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