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扶贫规划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3-18  编辑:曹亮亮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交通等瓶颈制约,改善区域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提高贫困群众生计水平;着力开发人力资源,优化就业结构,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突破交通等瓶颈制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增长极,壮大产业发展,为扶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瞄准最困难的地区、最困难的群体,强化扶贫攻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加快扶贫攻坚进程、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是_个系统工程,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着眼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着眼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着眼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坚持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大力支持片区发展。片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继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允许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大力推进科技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促进区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

       战略定位

       区域交通重要通道。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位优势,构建连通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中原经济区的重要通道,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创新发展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汽车和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产业、天然气和精细磷化工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延长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城市矿产”等重点工程,推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科技扶贫示范区。创新科技扶贫模式,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的科技含量,高效利用丰富多样的气候、土地和生物等资源,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开发有机食品,打造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大力保护和深入开发利用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着力发展山水生态游、历史文化游和红色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发展,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密切区域旅游协作,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建设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态与文化综合旅游区。

       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防治水土流失,保障水质安全,保障我国战略水资源跨区域统筹利用,进一步发挥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发展目标

       到2015年,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初见实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等瓶颈制约有效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发展条件进一步优化;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格局形成,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内容时间:2012-11-2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