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农地利用     检索到  31972  条相关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服务需求日益高涨,农地利用生态化管护成为必然取向。农地利用生态化管护客观上要求农地利用诸多要素的积极响应,实现利用主体由“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利用技术由“传统技术”向“绿色技术”延伸,利用效益由“经济效益”向“生态经济效益”靠拢。而要实现农地利用诸多要素的积极响应,就必须通过创新市场...

作者:田春 李世平 出版时间:2012-03-01

本文因此拟从过去稻田休耕政策谈起,进一步分析农地休耕的影响、目前所采取的休耕农地活化利用策略以及影响此一政策成效的相关因素,最后为结论。

作者:陆云 出版时间:2010-02-01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人地关系始终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人,每年新增约1000万。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99~2007年平均每年减少约1400万亩。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因此,如何缓解人地矛盾,提高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我国这样一个耕地资...

作者:李明艳 出版时间:2012-09-01

劳动力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已经形成了“二元经济理论”、“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推—拉理论”等诸多经典学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农村、工农业经历了从完全隔离到逐渐融合的历史过程。随着20世纪80年代户籍制度的松动以及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劳动力也由...

作者:李明艳 出版时间:2012-09-01

农村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向城市集聚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促进劳动力转移一直被视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选择。我国的经验也印证了这一点,产业结构的非农化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的贡献最大(钟甫宁,2003;蔡昉,2005)。根据世界银行(1997)的估计,从1978年到199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4个...

作者:李明艳 出版时间:2012-09-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异地跨区流动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力迁移的主要方式。国家统计局调研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外出民工群体中,50%以上的农民工属于跨省流动,而且规模逐年增加。总体上说,农村劳动力呈现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且多数转移劳动力仍然没有...

作者:李明艳 出版时间:2012-09-01

本文主要从土地流转、土地闲置和土地租金三个方面论述了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参与者职能对农地家庭财产功能发挥的影响。首先是土地流转方面,村集体参与土地流转有助于农户转出土地,有助于农地的合理配置,但不利于本地农户扩大经营。其次是土地闲置方面,村集体参与土地流转有助于减少土地闲置,有助于土地家庭财产功能的发挥。然后是土地租金方面,村集体参与土地流转会推动地片租金的...

作者:江淑斌 出版时间:2020-10-01

原住民地区的土地普遍具有细碎化特征,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土地类型。我国是原住民地区的一员,但农地形态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与其他原住民国家典型的土地形态具有差异性。本章在剖析原居民地区农地细碎化的形成原因、产权特征及其使用困境基础上,探讨中国的农地形态变迁、差异性及其面临的问题。首先从原住民国家和新大陆国家农地的差异性揭示农地细碎化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然后分析农地利...

作者:王海娟 出版时间:2018-10-01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