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我国阶层意识与地位认同

  • 作者:秦广强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 报告页数:10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8010字 所属丛书: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丛书
  • 所属图书:社会分层研究:客观与主观的双重维度
  • 浏览人数:535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阶层地位认同是成员基于自身社会经济地位,在同其他个体和群体进行社会比较之后,对社会阶层等级中相对位置产生的主观归属感。主观阶层认同与客观阶层位置分属不同的层次和范畴,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过程中,阶级意识的唤醒与阶级认同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中介要素;吉登斯也明确指出,只有当经济差异带来社会文化和身份差异,经济地位分化与社会声望分化相吻合,阶级或阶层的结构化过程才得以完成(Giddens,1973)。从中可以看出,客观位置与主观阶层意识并非对应一致,而可能处于不同的阶段和层次。

国内很多学者的经验研究也都指出客观结构位置与主观地位认同不完全一致的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卢汉龙在上海、广州等地的调查结果就显示,中国存在显著的社会结构分化和阶层化差异,但没有形成明显的阶层化意识,且客观的收入、教育、职业等因素对民众的主观地位认同解释力较低(卢汉龙,1996)。21世纪之初,王春光等人也指出,阶层的客观存在与主观建构既存在相互一致的可能,也存在不一致的可能,且这种不一致性要大于一致性,彼此之间存在复杂而非对应的关系(王春光、李炜,2002:96-99)。李培林也发现,客观分层指标与主观阶层认同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关联强度不大(李培林,2005:19)。

民众主观地位认同与客观位置之间不相匹配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客观的阶层分化多元复杂,而主观的阶层意识分化不够明显;第二,中国民众认同中下层的比例偏高,且这种认同“下偏”状况有逐渐加剧的趋势,即民众地位认同“不断向下偏移”;第三,中产地位认同明显不足。有学者甚至指出社会中出现了中产阶级认同急剧流失和下层认同急剧增长的警示性讯号(冯仕政,2011)。

作者简介

秦广强:1985年生,山东莘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社会学研究》《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青年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有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著作(含合著)2部,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及其他委托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