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福利理论的回顾

  • 作者:蔡禾 周林刚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 报告页数:21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16164字 所属丛书:中山大学社会学文库
  • 所属图书:关注弱势:城市残疾人群体研究
  • 浏览人数:309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长期以来,‘福利’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术语,在历史上,福利往往包含着道德伦理的说教;在现代,福利常被理解为具体的公共援助项目或者社会补贴项目”。在英文中,福利即“welfare”,是well和fare二词意义的综合。“well”即中文的“美好”、“美满”,“fare”即中文的“生活”。两者合起来,就有“安乐的人生之路”、“快乐生活”、“追求快乐的人生”等含义。在德语中的“wohlfahrt”(福利)也是“wohl”和“fahrt”的合并语,其意思是“顺利发展”、“朝着理想的状态发展”。1972年版的《日本经济白皮书》则指出,“为生活提供的便利”就是福利。作为一种制度,作为一种理念,社会福利在西方和中国有着怎样的变迁轨迹呢?以下我们将就这一问题加以论述。

作者简介

蔡禾:

周林刚:0周林刚 1976年生,江西修水人。200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副教授,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中共中央编译局政治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残障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公共参与。已在《中国人口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合著《关注弱势:城市残疾人群体研究》,已获中国社会学会优秀年会论文奖3项。曾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弱势群体社会福利理论、政策与实践:来自残疾人群体的研究》。现正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项目——《以增权为导向的残疾人公共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