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贫困的认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演进的。对贫困的定义也在不断地深入和丰富。最初,人们对于贫困的认识主要局限于避免饥饿和营养不良这一贫困的内核。1901年,英国学者朗特里(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开始用收入来定义英国的贫困。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桑斯基(Mollie Orshansky)开始用收入来定义美国的贫困。1981年,世界银行开始对各发展中国家进行消费和收入贫困测算。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第一次公布了基于Sabina Alkire等测量的多维贫困指数(MPI),拓展了人类发展理论对贫困的测量。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把全球广泛使用的测量贫困的标准分为两类:收入/消费标准和多维贫困指数。本章系统地介绍这两类标准,并分析根据这两类标准测算出的全球贫困状况,最后结合中国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方略,对中国的贫困标准进行讨论。
<<
王小林:复旦大学二级教授。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西北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处长,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贫困治理、乡村振兴、国际发展、未来产业、六次产业、东西部(扶贫)协作。代表作: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Theory and Methodology,Springer Nature,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