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第五篇 科学研究

  • 作者: 出版日期:1992年8月
  • 报告页数:53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37684字 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河北农业大学校志(1902—1988)
  • 浏览人数:222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河北农业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尽管解放前科研工作已有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家临乱,国民党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民生涂炭,学校停办,科研工作中断。直至1949年解放时,学校无一名科研人员,科研仪器设备仅有一台显微镜。新中国建立后,学校科学研究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草创阶段(1949~1955年),此时期,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个人兴趣自发开展研究工作,1954年科学研究工作正式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56年~1965年),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国家制定了1956~1967年科技发展规划、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学校承担科研任务,参加科学研究工作的教师人数不断增加,1963年各专业参加科学研究的教授、副教授19名,讲师59名,助教149名。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了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基本形成了兼职科研队伍,并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如选育了冬小麦“河北农大1、2、3号,保定12号,公社62号”等7个品种。玉米杂交种“河北农大201”、“河北农大202”、“河北农大401”、“河北农大402”等。在应用基础理论方面有“利用晚秋播种对提高春作物生活力的研究”、“关于大穗、多实、大粒小麦新类型形成规律的研究”、“小黑麦远缘杂交”、“玉米雌雄花组成过程研究”等。科研工作开始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同时,在50年代末期已在我省的定兴县国兴大队、定县韩家洼、郝白土公社,广宗刘全砦大队,钜鹿县小吕寨大队建有三结合基点,在科技成果的推广、支援当地农业生产方面已做出一定成绩。小麦、玉米新品种已推广到我省一些县份;第三阶段,深化改革阶段(1978~198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研究工作的秩序得到恢复,学校认真贯彻党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为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以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广大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河北农大承担了国家、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河北省太行山开发研究、实行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生产、推广)三结合,把“科技与扶贫”、“扶贫与育人”相结合,在河北省24个山区县推广适用技术,帮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从此,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为河北省农业生产翻番、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积极做贡献的生机勃勃的局面逐渐形成。在我省建立有94个联系点和相对固定的三结合基点13个,其技术辐射面占河北省总面积的78.8%。1978~1988年,全校获省级以上(含省级)科技成果奖101项,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公开性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849篇,其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28篇,编写专著、译著82册。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选育了优良小麦、棉花、玉米、瓜果、家畜品种13个,提出和推广的大田作物及果树配套丰产栽培技术体系24套,仅河北省太行山开发、小麦、棉花、玉米品种及丰产配套技术等七大项的推广应用,就为国家增加经济效益31亿元,增产粮食56亿公斤。同时还探索了一条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之路,受到中央国务院、国家科委、教委等单位的表彰。在平原区小麦品种、配套技术推广创造性地提出了“百、千、万”推广良种、新技术的方法。在重视应用技术和开发研究的同时,亦十分重视应用基础性研究,以保持科学研究工作的后劲。作物种质研究已形成该校的科研特色小麦种质研究已收集国内外种质资源23760份,并建立早熟、高产、优质、抗逆四个基因库,为源源不断地向生产提供后续品种,提供了丰富的基因源,同时对其遗传、生理、相关性及其环境的互作、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其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的行列。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应用生物工程的理论和技术,以平菇和香菇为材料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利用组培法分离筛选出了玉米抗小班病植株。在新兴学科和软科学研究方面,积极引进并创造性地丰富了生物间遗传学的理论。应用灰色系统工程理论研究及人工智能研究所撰写的论文,已有数篇发表在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外刊物上。自1979年学校先后设有专职研究机构两个中心、一个所、15个研究室。学校已拥有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较高的老、中青相结合的专、兼职科研梯队,正在为我省和我国农业上新台阶、向科学研究的新高度攀登。

关键词: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