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农村工副业与城乡市场的比较

  • 作者:徐浩 出版日期:2002年6月
  • 报告页数:78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56290字 所属丛书: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 所属图书: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
  • 浏览人数:205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工商业几乎是与农业同样悠久的谋生领域,因而它们在文明史中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怎样发展,对城乡宏观经济的作用如何。农家工副业和交换活动最初是为了满足直接消费需要。农民经济是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农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无论怎样,农民家庭也不能生产全部需要,农户之间调剂余缺是最初的交换活动。在农民家庭,分工仅仅依据性别、年龄,农民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于一身(手工业者也是如此)。但是,上述情形只适于小生产,由此向小商品生产和商品生产的转变得经历广泛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和交换不再是全部为了直接消费。城乡、区域内外和国内外商品交换及贸易网络体系的建立,既是转变的结果,也是转变的条件。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徐浩:0 徐浩,1961年生,天津市人。1984、1987年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7年起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0年受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基金会资助,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长期从事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史、西方史学理论、清史及前工业社会中外历史比较研究的教学与科研。著有《当代西方史学流派》(合著)、《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荣获北京市和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