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比较研究

  • 作者: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 报告页数:11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9628字 所属丛书:辽宁社会科学院学者文库
  • 所属图书:文化记忆的诗性重构·高翔文集
  • 浏览人数:342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东北沦陷区文学大体是在1939年后进入中兴期,1941年华北沦陷区文学开始崛起,1944年以后,两个沦陷区文坛都逐渐显露出萎缩的态势。黄万华:《沦陷区文学鸟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1期。这一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研究结论,向人们表明这样一个史实: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其发展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但却承担了极其艰巨的民族重任。置身于法西斯专制之下,新文学作家们在“不聋而哑”的时代无畏地“不言而言”,成为延续和发展中华文学的中坚。同时,基于政治格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呈现出迥异的风貌。从文体的运用、题材的选择到创作格局的调整,从形式结构到美感特征、地域特色等方面,都可以梳理出两个沦陷区文学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的创作走向。本文试图从两个沦陷区文学中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各自特征的比较分析中,揭示出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文学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