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数字经济与农民增收共富

  • 报告作者:方澳 刘艳红
  • 所属图书: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
  • 图书作者:刘艳红 郭朝先
  • 出版时间:2024年05月
  • 所属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库
  • 报告字数:27114字报告页数:33页 报告大小:

文章摘要

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农村生产经营、农民就业创业以及农村基层政务服务的模式,为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机会。不同于已有研究侧重从农村电商、数字金融等数字经济特定形态探究其对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的影响,我们考察数字经济整体对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及结构性特征,并从增收效应的区域、城乡和群体差异等角度判断数字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潜力。我们借助数字经济测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2013~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数字经济总体上能促进农民增收,且对四大收入来源存在差异化的增收效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升1个标准差,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提高14.24%、8.91%、12.36%和15.74%。数字经济通过扩大保障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提高转移支付效率两种传导机制对转移性增收发挥正向作用。当前阶段,数字经济对低收入农民群体的增收效应要高于高收入群体,对农民的增收效应要高于城市居民,因此缩小了农民群体内部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而对推动共同富裕产生积极作用。但从长期看,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正“U”形态势,即数字经济发展将使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先缩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异质性分析显示,中西部地区会比东部地区更早触及曲线拐点,这意味着数字经济发展可能会使中西部地区更早出现城乡收入分化风险。我们从加大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民数字素养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挖掘数字政府包容性潜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方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艳红: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22-2025)。主要从事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与广义可持续发展领域(资源环境保护、包容性增长与社会公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数字经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补偿、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含合著)3部,研究成果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