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公平性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的各种事务中,包括劳动就业以及获取工资报酬等,同时,也能够均等地享受各种公共福利。公平性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发展动力,而且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城乡之间出现不公平的社会性问题,通常是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的。城乡差距格局的形成源自劳动的分工以及相应的功能定位的不同,而工业革命以来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则强化了这一格局,在城乡互动的过程中,随着资源单向地朝着城镇方向流动,两者间的差距被逐渐拉大。城乡融合就是通过城镇和乡村之间的要素平衡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达到资源公平分配的目的。近年来,枣庄市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尤其是借助诸如台儿庄等文旅项目的打造以及豆制品产业和石榴产业等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要素资源向周边乡村流动并带动农户共同致富,构建城乡间互补互促互利互融、共建共享共荣共发展的城乡融合共同体,为把枣庄市打造成为国内“城乡融合示范区”谱写了动人篇章。为此,通过对“城乡融合示范”的多目标指标进展进行评估,同时从“文旅促共荣”、“豆香促共富”以及“三产促共融”等方面进行案例分析,梳理出枣庄市“城乡融合”中的经典成就和最佳实践途径。
<<
邵超峰:博士,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环境规划与评价所所长,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秘书长,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组专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伞形项目专家,湖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及山东枣庄市、河北承德市、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等省份或城市可持续发展专家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理论与技术、生态环境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政策及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行动。主持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完成广西、天津、新疆、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份地方咨询项目或委托课题100余项。主编出版《郴州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实践及进展评估》《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11评估报告:中国城市人居蓝皮书》《大柳树生态经济区农牧业路径及生态效益》《环境学基础(第三版)》《港口环境保护与绿色港口建设》等著作10余部;参与完成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2项,主持完成团体标准9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人民政府批复或省部级领导批示、采纳应用10余项,相关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