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绿色生活方式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借鉴

  • 作者:潘喜莲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 报告页数:36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33173字 所属丛书:江淮学苑经典文库
  • 所属图书: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建构研究
  • 浏览人数:65     下载次数:1

文章摘要

“研究任何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所论述问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关系”,建构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则更要搞清楚其科学内涵与思想渊源,尤其是其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关系,对于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的阐述尤为重要。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方式理论的论域与审视,本书重点考察的是生活方式理论(当然,其中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像其他学者在探究绿色生活方式时主要探讨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既然探讨的绿色生活方式是处于我国新时代的绿色生活方式,那么其社会生活、文化基因就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生活智慧相关,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把生态思想与生活智慧分开了,实则两者从未分离过。我国绿色生活方式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环境问题,且以文化的独特性彰显了与国外绿色生活方式的不同。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活方式的批判与反思作为理论借鉴,更有助于我们对其进行从表象到本质的深入解析。

作者简介

潘喜莲:女,河南永城人,法学博士,202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现任教于安徽财经大学,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在《科学决策》《广西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