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为了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离贫困,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充分发挥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动员和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节选自《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19页。
中国社会扶贫的历史沿革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等学派纷纷提出了救助贫弱的社会思想。以“仁”为精神内核的儒家思想家,提出了“大同”的理想社会观念。当然,先秦时期的“赈灾”和“恤贫”活动主要是国家主导的,包括设立各种仓储设施,举办各种赈灾活动。如同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指出的一样:“时愈近古,则赈济之出于官家者愈多,以官家之财产较多也。”但不应忽略的是,在国家层面的“济困”之外,民间的社会救助体系也颇为发达。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建立“社仓”制度,通过民间的实物信贷来解决青黄不接时期贫困农户的生计问题。明末清初,自然条件较好、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的无锡、太仓等地,先后出现了同善会、广仁会、同仁会等民间慈善团体,此为现代慈善之萌芽。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在当时的经济基础之上,中国政府建立了基于当时国情的比较合理的社会救助制度,对陷入困难和不幸中的公民给予款物接济和帮助。当时的救济,主要包括失业救济、灾害救济、孤寡病残幼救济三个方面。1984年9月,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政府开始了有组织、有步骤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