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本章从法律法规、行业建设、活动方式和资源、组织建设、学术界、公民行动和海外力量七个方面对中国第三部门发生的事件进行了介绍。
本文从自然资源、行政区划、经济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介绍了遵义市红花岗区,展示近年来遵义市红花岗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反映出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1989年以来,红花岗区(原县级遵义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流通体制改革及各项社会配套改革,积极探索商务、旅游型城市改革发展的新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分析了贵州省遵义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土地承包与流转、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情况。
作为遵义市的中心城区,工业经济在红花岗区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89~2007年,红花岗区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布局逐步向园区集中,并已初步形成以冶金、建材、化工、药材加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红花岗区是遵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黔北商贸交易和物资集散地,是贵州省商贸物资进出的北大门。自改革开放以来,红花岗区总体上遵循工业优先、服务业提供配套发展的思路,继而实施“退二进三”战略,自1984年被列为“全国经济试点体制改革城市”以来,在搞活流通领域、培育市场体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1989年以前,商贸流通领域基本上是以国企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为进一步优化产业...
红花岗区古称播州,是遵义市的中心城区,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多姿多彩,融长征文化、播州土司文化、地方民俗为一体,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第24个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红花岗区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个体工商户由少到多,各种类型的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个体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早,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1988年的恢复发展阶段,1988~1993年快速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则较晚,1991年遵义市才有了第一家规模以上的三资企业,1995年是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2000年以后进入了...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