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热点聚焦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扶贫促进实现教育公平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6-08  编辑:wangximing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指出,要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用三年时间集中攻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教育扶贫既是手段也是目标,通过扶志、扶智,转变贫困人口的文化观念,可以提升其文化素质和技能,增加收入,巩固脱贫效果。

本文从教育扶贫内涵、教育扶贫与脱贫机制、教育扶贫政策与实践、教育扶贫面临问题、教育扶贫优化途径进行阐述,帮助用户形成对我国教育扶贫的宏观认知。


教育扶贫内涵: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和生活质量视角

贫困不只是收入不足,更是基本能力缺失。就教育而言,由于能力不足导致贫困,从而教育对于扶贫的作用就在于提高能力或综合素质。比较可知,大部分语境下的能力或素质都是指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相当于人力资本。阿马蒂亚·森则对这些工具性价值与人的发展、福祉等直接价值特意加以了区分。他所说的能力乃是广泛地用于“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其所说的“生活”,不仅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具有生命过程的含义,包括政治自由、健康、教育等基本价值。从而,教育——包括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来说具有提高人口素质、培育人力资本,传承文化和文明的价值;对个体来说具有社会基本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双重属性。

 

教育扶贫与脱贫机制:通过教育消除贫困

教育扶贫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因贫失学和因学致贫的问题。随着教育扶贫力度加大和政策措施日益完善,教育扶贫目标也得以扩展。以贫困学生为中心,可以将教育扶贫目标概括为:多上学、上得起、上好学、促成长。“多上学”是解决因贫困或其他原因不能上学的问题,减少失学辍学,扩大教育规模;“上得起”是解决上学的费用负担问题,避免因贫失学以及因学致贫;“上好学”是指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促成长”是指在常规文化知识教育基础上更加重视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将视野从教育领域扩大到整个社会以及贫困人口和家庭的生命周期,可以重新审视教育扶贫目标。让我们回到脱贫概念本身,通过教育扶贫而达到脱贫目标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培育教育对于人而言的内在价值,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养或教育福祉水平,摆脱观念和心智的贫困;二是增强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水平以获得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能力,摆脱能力贫困,可以分解为提升人均人力资本水平和受教育规模两个方面;三是减轻或消除当前因上学导致的经济负担,相当于转移收入或替代支出,摆脱经济贫困。此外,教育扶贫还可以增加消费和改善健康,在教育脱贫中可以视为溢出效应。

减贫1.png


阅读更多>>

檀学文: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教育扶贫措施:精准到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准聚焦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孩子,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先后组织实施了20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实现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资助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等领域的教育扶贫全方位覆盖,为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这20项全覆盖教育扶贫政策中,既有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总体部署,也有具体支持项目。既有面向学生的举措,也有服务于教师的政策。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技术教育。既有面向11个连片特困地区的政策,也有专门针对新疆南疆四地州、西藏、四省藏区的特殊政策。既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也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通过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的实施,努力办好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遍及每一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孩子。这些措施及事项具体包括以下政策、计划与举措。

减贫2.png

阅读更多>>

何家伟: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教育扶贫面临问题:教育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入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对于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贫困旗县多,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扶贫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涉及教育的贫困因素复杂,精准帮扶任务依然繁重。二是深度贫困地区办学基础条件薄弱,均衡发展任务仍然艰巨。三是贫困家庭未就业劳动力多,职业教育扶贫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四是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师资投入和教育水平有待提升。为此,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扶贫工作投入力度,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切实有效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扶贫优化途径: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施策

在面对涉及因素繁杂的教育扶贫问题上,只有综合施策才能标本兼治。教育扶贫对象的甄别与国家贫困标准直接对应,“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信息为教育扶贫施策和资助提供了依据。但在实际中,除国家扶贫县以外,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群体也属于教育贫困群体,应纳入教育扶贫政策所瞄准的目标群体,“疏通”上学渠道。此外,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绝大多数贫困家庭子女“上不起学”的问题。但诸如生活用品费、交通费、辅导资料费等其他相关费用,对于贫困家庭也是不小的负担,甚至影响学生上学意愿。因此,在教育扶贫的精准施策方面,还需充分顾及个别地区、个别群体的特殊需求和个性化特点,扩大精准扶贫范围,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贫困家庭加大减免力度,并给予必要的学习用费、交通费、住宿费等相关资助,防止因学致贫。

阅读更多>>


梅园: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办公室,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内容时间:2018-06-0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