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见证老区“红色巨变” 桐柏打响脱贫“突围战”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25  编辑:霍刘锦

    8月4日上午,“追寻初心——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采访团来到红二十五军转战过的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

  

  古村落、小木桥,登山步道雾缭绕,数亩黄花缀,粉嫩果芬芳,姹紫玉兰争绽放,翠竹遒劲荷塘旁。荷花或含苞待放,或肆意怒放,清风徐来,阵阵清香,满眼荷叶宛若碧波荡漾,构成了一幅巨型“水彩画”。这是生机勃发充满希望的美丽乡村,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下的磨沟村。

  

  佯攻枣阳跳出桐柏山实现战略转移

  

  3日,“追寻初心——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采访团来到桐柏县,寻访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英雄故事和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共桐柏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潘万群向采访团讲述了当时的经过。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11月19日,红二十五军越过平汉铁路后,经青石桥、黄龙寺进入桐柏县月河、金桥等地。接着,沿桐柏县城南继续西进,经鸿仪河向南,翻越太白顶到达湖北省的界牌口一带。

  

  当时,红二十五军初步决定在桐柏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蒋介石获悉后,急令国民党高级将领上官云相为总指挥,出动30多个团的兵力围追堵截,妄图趁红二十五军孤军征战之机,予以歼灭。就在此时,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主动前往与红二十五军联系,向军首长汇报了鄂豫边地方党组织的发展状况、地理位置情况、国民党的驻军情况。红二十五军首长听取介绍后,认为桐柏山靠近平汉铁路,回旋范围狭小,难以立足发展,决定继续向伏牛山区推进。

  

  为了隐蔽向北征战意图,11月21日夜,由徐海东率领一个团的兵力佯攻枣阳,吸引大量敌军,集结于枣阳附近。正当敌军形成合围之际,红军突然于22日冲破敌军包围圈,掉头东进,飞速翻山到达桐柏县程湾镇黑明寺,夜宿潭窝包、鹁鸽笼村。

  

  23日黎明,山寨群众推选刘辉高为红军带路,红军经过急行军到达磨沟村,经过短暂休整,中午时分,到达新集乡歇马岭寨下庄、马冲一带。

  

  23日下午,敌侦察机在歇马岭发现了红军的踪迹,敌追剿纵队第二支队向红军发起猛攻,经过激战,被红军击退。甩掉敌人的追兵,张星江继续带领红军前进,经泌阳转战方城,直达嵩县和栾川边界。

  

  巍巍桐柏山见证军民鱼水深情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与其他长征部队一样,红二十五军始终与人民群众结成和保持鱼水关系。

  

  11月22日,程湾镇嵩子沟农民刘辉高等人将群众一瓢一瓢凑来的200斤大米送给红军,红军战士们说啥也不收,最后,红军以高出市场价付了款。红军良好的军风军纪,让当地百姓很是感动。程湾镇黑明寺陈守贵等群众,甘冒全家性命危险,收留伤病员葛清延、黄玉在家中隐蔽疗养。

  

  艰难的长途跋涉和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使部分红军女战士体力不支。为了照顾她们的身体,部队经过寨下庄时,决定将7位女战士留在群众家中休养,等长征胜利了再回来接她们。她们无论如何也舍不得离开部队,当部队刚离村庄,她们哭着拜谢了群众,追赶队伍,继续随军转移。

  

  从此“七仙女追红军”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它诠释了红军将士坚定信仰、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1月23日中午,部队到达新集乡歇马岭寨下庄、马冲一带。当地农民石运生带领乡亲纷纷给长征红军送茶送饭。刘家陈沟的一位老大娘见一位小战士的草鞋底都磨透了,脚也磨出了血,便把自己给儿子做的一双布鞋拿给他穿。小战士说什么也不要,最后实在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但一定要付一块银元,大娘不要。小战士说:“不要不行,这是我们红军的纪律。”大娘只好收下。

  

  虽然红二十五军在桐柏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天,但谱写出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诗篇。

  

  “事实上,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红军长征历尽艰险、饱受磨难后仍能赢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八十五载悠悠岁月,长征精神的火种依然根植在革命老区人民的心中,军民鱼水之情依然得以在英雄部队不断传承延续。”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建部教授蒋仁勇如是说。

  

  传承长征精神谱写美丽富强新篇章

  

  近年来,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脱贫攻坚工作为总抓手,发展产业、创新举措,走出一条“彰显出地方特色、凸显出生态魅力、形成了独特品牌”的新路子,成为桐柏老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结合的示范村。

  

  “磨沟村没有一条像样的主干道,群众上街赶集需要翻山越岭四五十分钟,交通不便,没有产业,导致村内的劳力全部外出打工,‘偏、穷’是外界对磨沟的最初评价。”这是新集乡磨沟村第一书记、河南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朱登州2015年8月刚来磨沟村的感受。

  

  第一次到磨沟村报到后,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的见面会上,朱登州表态:不把磨沟穷山沟换新颜,不让老百姓满意,我坚决不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磨沟村从脱贫攻坚的工作实际出发,按照“生态优先、抓点带面”的原则,将脱贫攻坚中需提档升级的产业发展、旅游扶贫、生态建设三大优势项目,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打捆编入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真正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8月4日上午,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见到磨沟村民魏振甫时,他正在养殖场里喂牛。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以前,由于父亲年老多病,加上孩子们都在上学,家里经济来源全靠几亩薄地,收入还不够最基本的开支。

  

  被识别为贫困户后,他享受到金融扶贫政策,小额贴息贷款5万元,又从亲戚朋友处借了几万元,发展养殖业。他本人被聘为护林员,一年有5000元的收入,光伏发电年收入1500元。

  

  目前,魏振甫共养殖黄牛29头,成了附近闻名的“牛魔王”。随着磨沟村美丽乡村旅游业的崛起,2018年7月,其妻子的“芭蕉扇”农家乐开业,经济效益可观。

  

  据朱登州介绍,2018年以来,磨沟村建成200余亩莲鱼共养基地,能为11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提供稳定可持续的就业岗位,让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引导群众种植艾草、栀子、夏枯球等中药材2000余亩;建设千余亩有机生态茶叶种植基地,长期为闲置在家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投资160万元建设村级光伏电站一座,发展光伏产业,36户贫困户每户每年稳定增收1500元;结合“山多水多青草多”的特点,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南阳黄牛养殖产业,两户贫困户肉牛养殖规模累计达80余头,每年每户增收10余万元,也为其他贫困群众提供了灵活就业岗位,形成了“先富帮后富”的良好氛围。

  

  这些产业项目的开展,不仅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扩宽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更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刻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来激励和鞭策自己。”新集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胡付林说,“要把长征精神活学活用,凝聚新思想新内涵新精神,在新时期不断传承弘扬长征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强化产业支撑,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实现困难群众‘一稳定两不愁三保障’,确保全面小康之路不落一人,以优异的成绩助力中原更加出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内容时间:2019-08-06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