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冬,朔风凛冽,武强县吴沙洼村的精准扶贫就业车间里却是一派繁忙。
武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近年来,该县在实施基础设施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举措的基础上,着力创新实施产业扶贫,让贫困户富在产业链上,把党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全县剩余贫困户516户1137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0.6%,扶贫成效位居全省前列。
做强产业带动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增收
“我视力不好,装手套还行,一天能装五六百双,挣40多块钱。”吴沙洼村的吴立水和妻子张立英自从在村里的扶贫就业车间上班后,俩人月收入4500元,稳定脱贫有望。
“去年7月底和8月份建成两个扶贫车间,全村28户贫困户实现就业全覆盖。”吴沙洼村党支部书记吴清涛介绍。
吴沙洼村有手套加工传统,武强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为有从事手套加工意愿的贫困户免费购置缝纫机550余台,解决了“半劳动力”就业增收难的问题。现在形成了以吴沙洼为中心,覆盖留寺林、张沙洼、解村等周边19个村在内的手套加工产业片区,30个企业进入产业链,年产2000万副手套。带动了周边2000多名村民、55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1.5万元。
“下一步,我们计划成立以村集体为主导、村民自愿入股的村办企业。一来引领其他手套加工企业进行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做大做强手套加工业,增加村集体收入;二来增强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吴清涛说。
依托现代农业贫困户实现“四重收益”
“今年,又有1441户贫困户将共计1441万元的扶贫资金入股富源牧业,户均年可获得股金分红资金800元。”富源牧业衡水牧场总经理朱得广说。
依托蒙牛公司、富源牧业衡水牧场等龙头企业,武强县全面推广实施了“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由村委会组织贫困户和龙头企业签订《扶贫资金使用和收益分配》三方协议,变资金到户、项目到户为资本到户、权益到户,贫困户每年享受10%的固定股金分红。
除股金外,贫困户还可将土地流转至企业、直接到企业就业、服务融入产业链,获得租金、薪金、产业收益。
不仅如此,该县还引导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如组织贫困户将青贮玉米卖给富源牧业,为富源牧业运输青贮玉米。2018年,牧场周边160多个村的贫困农户仅向富源牧业衡水牧场就销售青贮玉米4.7万吨,获得收购资金2200万元,户均增收5500元。
借力文化产业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武强县是“中国木版年画之乡”、中国管弦乐器产业基地、全省县域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该县将推进脱贫攻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在既有北方民居特色又有30年乐器生产历史的周窝村,建起了音乐小镇,并在周边建设了“街关古镇·千年大集”“豆谷小镇”“创意农庄”等特色小镇,带动周边1.3万人通过开设特色门店、参与乐器演奏及打工就业等实现增收致富。以全国首家音乐教育服务联盟为依托,把贫困群众培育成乐器工匠、乐器代理商,把贫困学生培育成音乐人才,让贫困群众物质、精神“双脱贫”。截至目前,共培训乐器工匠500余人,发展乐器网店145个,培养音乐特色人才1200余人。
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年画为依托,带动发展年画作坊126家,开发年画服装、工艺品等旅游商品100余种,2000余名贫困群众通过从事年画刻版、印刷、销售等脱贫增收。
“我们打破农村基层党组织传统设置模式,依托龙头企业等建立99个党组织,856名产业链上的党员投身脱贫攻坚,带动1.82万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武强县委书记侯桂宁认为,这是武强县产业扶贫效果好的重要原因。现在,该县正在全县开展“回头看、拉家常、聊政策、倡美德、过暖冬”活动,通过与贫困户、村民代表、老党员、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座谈,宣传扶贫政策项目,了解群众困难和需求,巩固帮扶成效,凝聚帮扶合力,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
内容时间:201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