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坚定信心向前进 脱贫摘帽奔小康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2-22  编辑:陈亚丰

曾经,对于隆安县而言,要想在脱贫攻坚战中打出一片新天地,道路是何等艰难:隆安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2015年底,全县精准识别63个贫困村、7.1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1.31%。

面对“硬骨头”,隆安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的部署,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尽锐出战,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创造了该县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至2019年底,全县6.8万贫困人口脱贫、6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96%;2020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隆安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如今,隆安县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

一个家、一个学位、一个岗位? 搬出大山生活大不同

“听说下一批活是给隆安五中做校服,也许我女儿的校服就是我缝的。”在隆安县农民工创业园一家服装加工厂,震东新区搬迁户黄秋花一边用缝纫机加工着手中的衣料,一边期待着下一批订单能亲手给孩子缝校服。

搬迁到震东集中安置区后,黄秋花的女儿在安置区配套的隆安县第五中学读书,她自己则在附近的农民工创业园找到了工作,每个月能挣到2000多元,老公也在安置区实现就业,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黄秋花一家的生活正是安置区5000多户居民生活的缩影。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五个一批”扶贫开发战略,明确了“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工作思路后,隆安县委、县政府策划实施隆安县震东扶贫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示范工程,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全力探索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到县城的路子。

一项涉及5847户约2.5万人“挪穷窝、拔穷根、换穷业”的伟业就此拉开帷幕。隆安县统筹落实中央、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新型城镇化等政策,确定易地扶贫搬迁以进县城集中安置为主,探索一个家、一个学位、一个岗位“三个一”安置政策。

“一个家”,就是按政策给搬迁户一套安置房;“一个学位”,就是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搬迁户子女在安置区学校就读;“一个岗位”,就是给每个劳动力家庭推荐一个以上就业岗位。

如今,3个安置小区陆续搬迁入住5847户约2.5万人,搬迁任务完成率100%。安置区配套的1所中学、2所小学、3所幼儿园已全部开学,有力保障了搬迁户子女入学需求。

安置区按一栋安置楼配套建设一栋以上标准厂房的标准建起了配套厂房,并通过精准招商吸引企业入驻。此外,还通过培训扶贫车间、布局商业网点、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到农业基地务工、服务好外出务工、鼓励自主创业,积极创造机会为安置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目前,除无劳动力户外,每户都有1人以上劳动力就业,实现人人有活干、户户有钱挣。

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不仅有效解决了安置区、县城新区、产城融合区长远发展的问题,满足了安置区搬迁户、进城务工农户公共服务需求,也为安置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创业条件,解决了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真正把安置区建成了让搬迁群众放心、舒心、安心的德政工程和宜居宜业宜商的幸福新区。

有了自来水产业发展不再愁——集中供水脱贫新路在脚下

拧开水龙头就有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流出,这个许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对隆安县都结乡陇选村布律屯村民李日良来说,却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最大的喜悦。“以前用水像用油一样,猪、牛都不敢多养,担心家畜家禽与人争水。”

隆安县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受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限制,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该县存在的季节性缺水、饮水安全问题涉及南圩镇、都结乡、布泉乡等3个乡镇的18个行政村156个自然屯,涉及人口3万多人。很多地方都在“一水三用”,即一瓢水,先洗菜、洗米,再洗脸、洗脚,最后喂牛、喂猪。

畅快用水,成为3万多群众的期盼。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隆安县启动实施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将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的18个村156个自然屯划分为5个集中供水区域,修建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项目,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用水难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爱华村、陇选村片区项目,经水利专家多次论证,选定庄垌人工水源洞作为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项目的水源地。为保证隔着绵绵群山、分散在大石山区的村屯水压稳定,饮水工程需建设二级加压站、三级加压站。二级加压站选址在陇选村布律屯一座419米的高山上,山上无路可走,地上满是碎石,当地干部群众攻坚克难修建了一条登上山顶的阶梯,将重达几百公斤的水泵用人力送上山顶。

历经千难万阻,2019年1月,爱华水厂的重力式一体化净水器、布律屯二级加压站、陇选高位水池等工程竣工并正式运行。整个工程铺设输水管道近70公里,有3个高位水池和加压泵站分别建在360米、419米、505米的山顶上。

2019年9月,5个集中供水区域的供水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长期困扰隆安县18个行政村156个自然屯3.2万人的“吃水难、水难吃”问题彻底解决,探索出了一条大石山区饮水扶贫的新路。

“通上自来水后,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就有了保障。”隆安县都结乡副乡长黄方海说,过去由于缺水,村民增收渠道单一,主要靠外出务工增收。供水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让群众喝上了干净安全的饮用水,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自来水后,不少村民开始养牛、养猪、养鸡,收入渠道逐渐增多,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希望。

补齐饮水安全问题的短板,隆安县石漠化片区脱贫攻坚的格局豁然开朗。隆安县通过建设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石漠化集中旱区群众的季节性缺水难题,并大力发展种养产业实现增收致富,把“民生痛点”变成了“发展支点”,点燃了贫困村民生产生活的新希望。

工业农业发展风生水起? ?村民荷包鼓了乐呵呵

走进隆安县宝塔新区的农民工创业园,一栋栋标准厂房拔地而起,厂房内机器轰鸣,生产井然有序。这里已成为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港湾。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隆安县抓住扶贫车间好政策好机遇,集中力量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工厂式就业扶贫车间,园区劳动密集型工业、建材、板材深加工、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成为全县工业发展新动力。

隆安县产业项目发展步入快车道,助推县城建设提质增效。五年间,县城规划面积从2012年的6.8平方公里扩大到18平方公里,建设规模从3.9平方公里扩大到7.5平方公里,县城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大增强。县城环境的改变,基础设施的完善,显著增强了隆安经济发展的后劲,有力支撑了全县经济健康发展。

在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火龙果基地,隆安县丁当镇保湾村村民卢春弟正忙着给火龙果剪枝。50多岁的卢春弟身有残疾,妻子身体也不好,孩子还要读书,2016年被识别为贫困户。2016年1月,卢春弟来到火龙果基地负责剪枝工作,当年就实现了脱贫。“以前就靠家中的3亩地种点玉米、南瓜维持生计,现在来火龙果基地做工,每个月有25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生活越来越好。”卢春弟笑着说。

在隆安县委、县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金福农业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经营模式,形成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返包管理有酬金、超产分成有奖金、村企合作享股金的“五金”产业扶贫模式,实现公司有发展、贫困户有收入、村集体有收益,带动当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隆安县抓住产业扶贫政策好、项目多、资金多的机遇,培育发展火龙果、香蕉、肉牛、肉鸡等特色产业;积极打造水果、水稻、养殖等基地;创建“那之乡”火龙果、金穗香蕉、那乡米等4个自治区级产业(核心)示范区。

如今,“隆安火龙果”入选广西首批农业品牌目录,金穗“渌水江”香蕉、金福“伊密”火龙果、昌隆雁江香米等入选广西农产品品牌。(来源:《南宁日报》)

内容时间:2021-01-12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