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专家观点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及破解路径
作者:魏后凯   发布时间:2024-11-07  编辑:wangximing

专家: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中长期农业农村工作中所存在的难以化解的突出矛盾、关键难题、体制障碍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这些难点因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而产生,在现有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下难以得到解决,需要推进前瞻性、突破性的深入改革来探索可行办法。当前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及破解路径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协调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目标冲突。农民种粮积极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和前提。保障粮食安全,必须确保农民在种粮的同时也能实现收入稳定快速地增加,多措并举有效破解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目标冲突:一是因地制宜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变小规模、分散化、高度兼业化的经营状况,提高专业化粮食生产经营效益;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和良种培育,促进机械化和智能化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粮食种植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快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构建纵向融合和一体化的粮食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小农户公平分享粮食产业链增值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挖掘粮食生产的多维功能,推动粮食生产与加工、电商、文旅、休闲、教育等融合发展;五是完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尤其要积极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第二,化解分散小农户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矛盾。一是小农户城乡两栖性将导致农业经营的兼业化和老龄化,既影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造成粗放经营、分散生产,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也导致农业生计保障功能的长期发挥制约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二是小农户长期存在将使农业规模经营目标的实现长期受制于土地流转、生产服务、劳务组织等要素市场,形成畸高的制度性、非经营性的规模经营成本,限制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三是现代农业后继无人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青年农民难以源源不断地成长起来,新型农业生产和服务主体的代际传承被阻断,不断削弱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化解分散小农户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矛盾,关键是顺应小农户演变趋势,推广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绿色化的生产方式,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的专业化分工轨道,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中找到小农户的合适位置。

第三,破除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导致一些领域形成了固化的利益格局,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造成极大限制,也明显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一要破除城乡要素市场联通瓶颈。城乡要素市场分割问题集中体现在土地要素市场,尤其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宅基地盘活利用机制不畅。二要化解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矛盾。三要探索县域城乡治理一体化机制。

第四,破解农村空心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难题。一要破解农村空心化的难题。即使不考虑城镇化因素,人口自然负增长也是未来农村人口发展的基本面。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和总人口数量的逐步下降,农村人口将持续减少,农村将有大量村庄消亡。必须对城镇化趋势、城乡格局变化、村庄演变态势作出研判,科学谋划村庄布局,有序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聚,按照人口分布情况来整合、优化配置资源,防止“有村无民”乡村建设造成浪费。二要破解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难题。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深刻,带来的挑战主要是“老人农业”、农民养老难和农村经济欠缺活力。要以培养青年农民为重心,推动职业农民队伍代际传承;要紧扣农村不同老年群体的最紧迫需求,做好公共养老服务供给与在家在村养老的有机融合,增加农村老年人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让农村老年人能够“体面养老”“有尊严地养老”。

第五,推动乡村闲置资源要素盘活利用机制改革。不少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机制尚在探索,造成集体“三资”处于低效利用或闲置状态。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的闲置问题更为普遍。一方面,可利用、易利用的农村土地资源要优先保障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土地增值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过低,不能形成土地资源开发促进乡村振兴的要素循环驱动机制。这也是各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替代社会保障承担的兜底保障功能虽持续减弱,但因城乡“两栖”人口长期存在而需持续发挥作用。这会制约农村土地要素功能发挥,使乡村发展的土地指标紧缺、土地利用低效、土地资源闲置的问题更加突出。化解乡村振兴资源要素短缺矛盾、盘活利用乡村资源要素的思路为:一是打破现有农村土地要素城市分配格局,建立土地要素优先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机制;二是实施农村全域土地整治,统筹推进宅基地、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等土地制度改革,探索稳妥有效的闲置土地资源盘活利用机制,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完善农村资源要素市场,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前瞻性地部署深化农村改革,分类推进城乡资源“两头占”群体稳妥有序释放农村资源要素,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动能。


内容时间:2024-11-07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