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专家观点
流出地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转型研究
作者:袁明 刘红杰   发布时间:2019-11-27  编辑:

  第一,打破原有管理运行模式,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有秩序、分步骤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将救助管理站服务功能转移给较为成熟的社会组织,逐渐将救助管理站的管理与服务功能进行分离。救助管理站首先要理清管理与服务内容,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形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专业的社会组织,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同时,强化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构建跨部门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保证各项救助政策的落实,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组织体系与救助工作的专业化。对社会组织社会救助服务项目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逐步建立地区性社会救助服务标准化体系,并推动地方性救助政策和救助制度的完善。

  第二,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打破政府统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常规,巧妙地将社工、社区和社会组织、学校、家庭等其他社会力量也纳入到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过程中,实现社会救助方式的多元化。这需要明确各方在社会救助服务中的角色,厘清责任,明确各自功能,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弥补资源上的不足。

  第三,以家庭和社区为核心,加强源头预防。通过对多年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实践和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构建一个“政府-社区——家庭-社会”的救助服务体系。明确家庭在儿童保护和儿童发展方面的基本监护责任,针对不作为甚至伤害儿童的家庭采取相应的制度措施予以惩罚或制裁,切实建立并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的保护机制。针对流浪儿童多的地区,可以结合实际在社区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对社区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困境家庭和儿童信息库,摸清楚重点人员情况、流动人口情况等,并联合社工、社会组织为困境儿童和家庭以及重点人员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同时做好社区教育和社区宣传工作,以家庭和社区为核心,强化“三社联动”,强化源头预防。

  第四,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提升专业服务水平。要不断加强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提升机构对流浪未成年人服务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同时将机构的服务范围向社会延伸,一方面吸引社会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来弥补机构在基础条件和技术能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使机构的工作能够对接和延续至家庭、学校与社区,保证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的连续性。同时,要进一步孵化、培育、引导社会组织,切实提高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第五,强化学校宣传教育,强化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的磨砺、锻炼,培养流浪未成年人的信心,增强抗逆力,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适当地给流浪未成年人展现自身优点的机会。同时,学校应该拓展教育内容,如法制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

——摘自《当代社会政策研究(十一)

 

内容时间:2016-07-0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