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缓解消除贫困、追求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的历史。减贫既是发展问题,也是社会公正问题。人类社会的减贫行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始终关注和重视减贫问题,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反映。减贫是人类社会自始以来的共同使命。人类社会最早的减贫行动是在氏族或部落范围内同生活资料匮乏作抗争。阶级社会形成后,人类不断地同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饥荒作斗争。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后,减贫成为世界各国的联合行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联合国对贫困与减贫问题更加重视,提出和实施了千年发展目标和新的减贫战略。中国自1986年始,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项农村减贫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为中国总体进入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为全球减贫治理作出重要贡献。2004年3月,联合国发表第一份千年发展目标进度报告,显示中国在减贫等方面提前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按照世界银行人均国民收入GNI的标准,中国已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1年至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十年,也是农村扶贫开发决战决胜的十年。在新的背景下,如何成功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争取早日跨入发达国家行列,是中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以中等收入阶段和中国为时间和空间定位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对于丰富减贫理论研究具有积极作用。第二,对于促进中国减贫行动具有指导作用。第三,对于促进中国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实践作用。此外,本文的研究对于其他处于中等收入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各国情况和条件迥异,本文的结论并不具有普适性,仅可作为其他国家研究本国类似问题的参考。本文研究框架包括八章:第一章,导论。主要回答中国减贫发展战略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亦即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贫困理论。从贫困基本理论和国家贫困的发展理论两个层面进行梳理,并介绍了减贫理论和发展理论在当代的最新成果—益贫式增长和新结构主义。贫困基础理论和最新成果的阐述,为本文的战略和政策选择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减贫战略和政策工具。本章并未局限于以某一国为样本进行纵向解剖,而是在更宽泛的国际视野中,或对比,或归纳,分别解析了低收入阶段、中等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的国家减贫实践。这样的分析,从现有的贫困研究状况看,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为本文的战略和政策选择提供了研究范式借鉴。第四章,回顾了中国不同阶段农村减贫实践和政策。在阶段划分上,本文打破原有以时间为线索的五阶段说,而是依据世界银行的收入阶段划分标准提出三阶段说,即低收入阶段、中等偏下收入阶段和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将中等收入阶段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小阶段。因中国未跨入高收入阶段故本章不作该阶段的分析),并评估了各阶段的减贫行动和政策。这部分内容,为本文的战略和政策选择提供了历史借鉴。第五章,介绍了国际社会减贫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国别选择包括高收入国家美国,中等收入国家哥伦比亚、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分析国别经验基础上,总结了国际社会减贫实践对中国的启示。显然,有代表性的国别实践,为本文的战略和政策选择提供了国际经验借鉴。第六章,分析了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发展的新特征和面临的挑战。这为后面提出减贫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树立了“靶子”。第七章,提出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的总体发展战略。针对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发展的新特征和新挑战,按照战略—目标—路径的范式,提出中国减贫的三大发展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物质资本建设(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创新发展(战略)—人力资本建设(目标)--开发人力资源(路径);包容发展(战略)—社会资本建设(目标)—促进社会公共(路径)。同时,剖析了不同发展战略的减贫机理。第八章,提出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的政策建议。从财政税收、金融扶贫、人力资源、社会政策和专项扶贫政策等五个方面,比较系统地梳理提出符合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实际的政策选择。在学习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在研究框架上,指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三位一体的广义资本匮乏是致贫和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三大资本建设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建议。(2)在研究角度上,采取总量分析方法,探索分析了不同收入发展阶段的贫困特征和减贫模式,包括低收入阶段、中等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的减贫特征和模式。这样的分析角度是一种全新的尝试。(3)在战略选择上,构建了对应三大资本建设的战略选择框架,即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和包容发展战略。(4)在政策建议上,对应三大资本建设,相应提出财政税收、金融扶贫、人力资源、社会发展和专项扶贫政策建议。特别是在专项扶贫政策分析中,构建了“区域开发”、“家庭发展”和“个体成长”等多层次的减贫工作格局,从多维角度探讨了新阶段中国农村减贫的新路径。由于个人研究水平的局限,本文的研究有以下不足:一是对历史文献的检索和运用,主要围绕减贫发展战略和政策展开,没有全面梳理减贫理论文献。二是侧重理论分析,较少运用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且政策体系构建仅作为对策目标而设立,尚未加以实际运用。三是在借鉴国际社会减贫发展经验方面,由于实地考察和最新文献资料的不可得性,仅选择部分国家进行国别案例分析,难免存在遗漏和偏颇。以上,都将成为后续跟进学习研究的方向和空间,本人将为此不断付出努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010-5936726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18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
审图号:GS(2020)440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