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关县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区,是昭通市唯一腹心县,幅员172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85米,最低海拔492米。全县总人口9.9万户28.6万人,有苗、彝、回等21种少数民族。全县险关重叠、关镇坚固,“大关”因此而得名。2020年5月16日正式退出贫困县。
(一)扶贫情况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实施“百日攻坚、百日提升、百日巩固”三大行动,以精锐力量下沉推动“六个精准”落地。9名处级领导挂任乡镇第一书记、30名处级干部包保深度贫困村,82支扶贫工作队、904名扶贫队员驻村帮扶,101个单位对口帮扶,3353名干部结对帮扶,“面对面”识别问题、确保扶贫对象精准,“点对点”谋划帮扶、确保项目安排精准,“账对账”强化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精准,“一对一”明晰职责、确保因村派人精准,“卯对卯”定策施策、确保措施到户精准,“硬对硬”把关验收、确保脱贫成效精准。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6亿元,纵深打响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扶志扶智大会战,如期实现26023户11413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整县摘除贫困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落实“四个不摘”。用好脱贫五年过渡期帮扶政策,推进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扶持、帮扶力量总体平稳过渡,对脱贫人口、易迁群众“扶上马送一程”,让脱贫群众吃下“定心丸”。坚持“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持续推进扶志扶智,发挥勤劳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倡导脱贫光荣新风尚,增强低收入群体主体意识、内生动力和发展自信,激励其靠自身努力增收致富,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建立健全防返贫快速响应长效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刚性支出增加、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人口,开展定期排查、动态监测,实行精准帮扶、动态清零,确保贫困对象无新增、脱贫群众不返贫。
发力“五个振兴”。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协同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大关“三宝”,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掘业、加工业和文旅康养服务业,构建农、工、旅一体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队伍培养,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就业,出台专业人才下沉一线奖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植根乡村、建功立业,培养造就一批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工作队伍,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载体,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培育弘扬崇尚科学的学风、尊老爱幼的家风、淳朴厚道的民风、遵纪守法的乡风,增加乡村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两污”治理、“厕所革命”,健全村庄保洁收费、用水收费和疫情防控、治安联防等长效机制,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保障推进基层组织振兴行动,落实提高村级干部工资待遇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基层队伍,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组织振兴。
(来源:大关县人民政府网)
内容时间: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