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昭觉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纬27°45′—28°21′,东经102°22′—103°19′之间。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西距州府西昌100公里。东邻美姑、雷波县,南连金阳、布拖、普格县,西接西昌市、喜德县,北靠越西县。县境东西长95.28公里,南北宽66.15公里,面积2699平方公里。2010年,昭觉县辖1个镇,46个乡,至2012年底,昭觉县总人口26.84万人。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7.3%,主要有彝族、藏族等民族分布。2020年11月16日正式退出贫困县。
一、扶贫概况
这一年,我们尽锐出战、攻坚冲刺,打赢了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全面完成剩余55个贫困村退出、7039户33488名贫困人口的脱贫摘帽任务。昭觉县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三河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昭觉县荣获“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等荣誉,4名个人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汇聚攻坚力量。把决胜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调集6990名精锐力量,接力打好“五场战役”,全力推进“百日攻坚”,扎实开展“十大提升行动”,一体推动2.82万个问题整改清零,攻克了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全面对标达标。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乡三有”“村七有”“户一超六有”指标,投入财政专项扶贫和涉农整合资金1.2亿元,建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55个;续建“1+X”生态林业产业基地3万亩,建设“果薯蔬草药”60.38万亩,新增设施蔬菜大棚、夏草莓标准化大棚、蓝莓示范推广标准化基地建设4800亩;15个园区新增流转土地1.48万亩;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深入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累计向佛山专项输出农民工1232人,完成上级下达任务输出农村劳动力9.34万人,同比增长7%,实现劳务收入21.53亿元,其中:脱贫户1.9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145%。有序输出农业劳动力4.3万人,同比增长3%,劳务农民工人均收入7909元,同比增长23%,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59%,务工人数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56%。新开发公益性岗位4856个,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8918.8元。加快推进安全住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剩余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和整合资金建房5024户,改造改建农村危房、土坯房12334户,贫困群众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完成“户户通”“村村响”建设,实现“文化验收指标”全达标。超常举措控辍保学,全县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失辍学问题动态化解销号。贫困人口全部享受免费医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自付比在5%以内。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剩余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村文化室、幼教点、民俗文化坝子全部建成达标,实现所有行政村通讯网络、贫困户生活用电和广播电视全覆盖,群众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提升治理水平。绿色家园项目建成投用,缉毒执法、戒治管控更加有力,外流贩毒人数同比下降91.94%,成功摘掉了外流贩毒“重点关注县”的帽子。抗病毒治疗覆盖率和成功率分别达92.53%、94.2%,母婴传播率降至3.33%,艾滋病新发感染人员逐步减少,艾防攻坚第一阶段圆满收官。生育秩序治理有序推进,政策外多孩生育率降至4.86%。605名自发搬迁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持续开展移风易俗,贫困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展解决相对贫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健全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积极争取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继续倾斜。持续抓好产业就业、控辍保学、禁毒防艾、生育秩序整治等工作,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巩固脱贫成果。建立易返贫致贫人员快速发现机制,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纳入监测范围,重点监测其收支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状况,实施动态管理。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精准实施金融支持、产业奖补、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措施,实行动态清零,防止出现整村整组大面积群体性返贫。设立防贫保障基金,重点救助可能因病、因灾、因学、因意外事故致贫或返贫的农户;进一步巩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成果,继续保持社会帮扶力量,形成长期有效的互助协作机制。
2、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建设大樱桃园区、九如草莓等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打造“大凉山(昭觉)现代特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加快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等平台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严格抓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现代农业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国家级马铃薯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育繁供能力。
3、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安置点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全覆盖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打通教育、医疗、警务、便民服务等条块渠道和平台,实现安置点服务体系高效运转;协同实施“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县城5个大型集中安置点后续扶持工作,建设搬迁群众的美好生活家园。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牵引,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推进安置点扶贫创业产业孵化区项目建设,发展壮大扶贫车间,着力提升群众收入水平。加强迁出地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开发利用,提升搬迁户经济收益。
4、抓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建设“美丽昭觉 宜居乡村”。全面提升农村住房质量和功能,完成新增3类人员农村危旧房改造8639户,逐步实施土坯房等农村老旧房屋新(改)建10595户;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1797亩,建设农民集中安置房654栋。推动实施10千伏及以下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保障乡村电力供应稳定。统筹推进乡村道路提档升级,新建集中安置点硬化路,解放、日哈、三岔河等乡镇幸福美丽乡村路和旅游产业路152.5公里。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乡村学校、医院、体育场、图书室等布局,在物流节点乡镇和大型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农贸市场,着力推进乡村生活便利化。实施全县163个村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80个非贫困村水电路网补短板工程,建设5个水美新村。
5、强化保障农村劳动就业。健全就业帮扶机制,继续抓好与佛山禅城、绵阳涪城的劳务协作,强化劳务转移输出;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支持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积极引导群众外出务工,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支持在农村人居环境、乡村道路、林业草原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用以工代赈方式,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增收致富。
6、科学管理扶贫项目资产。全面梳理、分类开展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强化农村基层自治主体作用,支持实施“三资”管理委托代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资产,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统筹行政机关力量,健全扶贫资产监管机制,防止脱贫攻坚项目资产流失和被侵占。
(来源:昭觉县人民政府网)
内容时间: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