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德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理坐标东经102°42′北纬28°32′,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北与越西交界,东及东南部与昭觉接壤,西及西南部与冕宁县、西昌市毗邻,南距州府西昌市78公里,北距成都市483公里。喜德县南北长70.8公里;东西宽59.5公里,幅员2200.4平方公里,折合3300600亩。2020年11月16日正式退出贫困县。
一、扶贫概况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贫困户“一超六有”、贫困村“一低七有”、乡“三有”指标全部达标,全县13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6553户7148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高质量退出贫困县序列,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喜德县脱贫攻坚成效得到国省高度认可,2019年度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和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综合评价等次为“好”的双优成绩。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乡村振兴开创新局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1、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严格落实“四不摘”政策要求,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继续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定,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纳入监测范围,实行动态管理,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状况。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分类施策、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抓好防灾减灾,加强医疗救助,强化特殊社会问题治理。
2、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
坚持产业富民,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攻方向,围绕“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及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旅游开发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机制,重点监测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农村低保对象、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刚性支出较大的困难家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对脱贫人口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完善农村互助养老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高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水平,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困有所助。将农村低收入劳动力及时纳入乡村产业振兴和就业创业促进政策统筹扶持,提升低收入劳动力自我发展能力。设立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聘用脱贫人口。
3、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合理使用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在结合易地搬迁实施的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收益中安排适当比例的资金设立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基金,定向投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建设。优化安置点产业项目配置,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扶贫车间,持续保障安置点群众增收。加强搬迁群众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鼓励支持搬迁群众从事商贸、餐饮、家政以及民族手工业等,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打造“彝族老家”古村落,建设一批彰显彝族文化特色的村史馆。提升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优化安置点教育、医疗等资源配置,确保适龄学生就近入学,普通病患就近就医。规划建设则约石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幼儿园和便民超市等建设项目。健全“1+3+N”社区治理模式,建立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优化提升政府综合服务效能。强化文明新风培育,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有秩序、有活力、有温度的平安社区。规划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N”互助养老中心。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编制好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做到城镇规划和乡村规划全覆盖,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1、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标准,统一规划,集中分批建设宜居新村。打造“彝族老家”建筑风貌,不断提升农村住房和功能。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村庄清洁“五大行动”,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畅通农村道路,进行改造提升,提高农村道路的通行能力和通行安全。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实施中小流域水系综合治理,优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大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对集中水源地的保护。实施产业振兴。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养殖,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路等产业基础设施。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创新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健全基层组织,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大劳务和技能培训力度,多培养技能型、经营型、管理型和致富带头人等人才队伍,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增强内生动力和增收致富的能力。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相关平台载体建设;发挥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建设发展;加大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推动农村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2、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行制度,建立产权关系明晰、经营管理规范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运行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份等依法合规予以抵押,盘活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等资产资源,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增收型、项目带动型发展道路,拓展增收渠道。强化产业发展合作机制,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依法保障群众合法收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监督和经营,引导基层自治组织积极发挥管理主体作用,落实部门监管责任,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创新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辟资产租赁、企业股份、农业开发、生产服务等多种路径,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推动以折股量化形式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经营收益。
3、积极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深入推进产业富民、就业富民、创业富民,切实提升农民就业质量、农民创业能力、农业经营效益,加快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挖掘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进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一体发展,因地制宜壮大旅游民宿、农耕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模式,带动更多农民增加收入。加大劳务和技能培训力度,优化提升农民夜校、社会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增强外出务工及就业能力,多培养技能型、经营型、管理型和致富带头人等人才队伍。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就业,统筹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鼓励在涉农项目建设管护时广泛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建设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强化农民创业就业政策支持。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和省内对口就业帮扶,建好乡镇务工综合信息平台,实施困难群众定向转移就业补贴政策,巩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积极推进与东部帮扶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培育发展壮大蔬果、畜禽、花椒等本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及加工业。
4、推动绿色产业崛起
盘活高山土地,在尼波、沙马拉达、洛哈、米市建设10万头规模的肉牛基地;用好二半山土地,在贺波洛、且拖、两河口、沙马拉达等建花椒、马铃薯、蜡虫、生猪、畜禽基地;搞活河谷平坝土地,打造孙水河、热水河文旅走廊和万亩农旅综合园区,建设喜德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发展清洁能源、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相关产业,推动生态产业结构从“低端”向“高端”演进,使生态产业成为新时代喜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劲推手。
(三)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进责任衔接。继承“精准”理念,将脱贫攻坚的先进理论、成熟机制同乡村振兴配套使用,接续按照省州相关要求设立乡村振兴工作机构,沿用脱贫攻坚组织框架,全面构建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群众主体的乡村振兴主体责任体系。推进政策衔接。注重将脱贫攻坚期间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的发展性政策,深化完善激活农村“人、地、钱”要素的政策措施,结合发展新阶段实际需要,将脱贫攻坚阶段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民生政策,将针对贫困户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帮扶政策转变为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常态化扶持政策,拓展政策普惠性。推进工作衔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向乡村振兴转变,构建统一高效,促进衔接的领导机制、议事协调机制。强化衔接成效考核,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绩效考核。
(来源:喜德县政府网)
内容时间: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