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概况
冷湖行委扶贫概况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2-24  编辑:刘梦迪

摘要:冷湖位于青海与新疆和甘肃的交界地区,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该地东接大柴旦行政区,西接茫崖行政区,北连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西北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2.4万人(2007年)。按照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要求,探索实施精准扶贫。2018年争取省、州扶贫专项资金9129万元,年均增长20%。

(一)扶贫情况

2020年4月,青海省政府发布公告,经专项评估检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17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至此,青海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含大柴旦行委、原茫崖和冷湖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

青海省委党校、山东省委党校燕山分校、沂蒙干部学院以严谨的学风,为来自青海脱贫攻坚一线的学员们打造了一堂堂专业性和针对性强的“高端课堂”。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课程使大家更加深刻和准确把握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夯实了理论基础,增强了党性修养。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作工作报告、行业部门扶贫工作介绍、现场教学等课程使学员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深受教育和启发,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学员面对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全体学员表示,要以慎终如始的态度、扎实过硬的作风,把脱贫攻坚收官工作抓得细之又细,把绣花功夫下得实之又实,持续巩固提高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海西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为引领,加快补齐农村牧区工作短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农牧业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农牧区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20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农牧民收入达16107元,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海西大地徐徐开展。

       聚焦产业振兴,构建特色农牧产业体系。一是调优农牧结构。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州种植农作物103.4万亩,同比增长15.5%。枸杞成为全州农牧业主导产业,种植面积47.96万亩,其中有机枸杞12.9万亩,建成全国最大有机枸杞种植生产基地。粮食、油料作物和饲草种植面积分别达37.68万亩、6.17万亩、10万亩,同比增长36.5%、21.9%、110.5%,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超过省定目标34.5%。试种金丝皇菊、羊肚菌、火焰参等新特品种2.31万亩,年产值达1.56亿元,农作物结构呈现多元化。全州草食畜存栏318.63万头(只),同比增长1.31%,茶卡羊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牦牛藏羊原产地追溯体系实现全覆盖。全州生猪、能繁母猪存栏2.53万头、0.41万头,生猪出栏1.55万头,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二是推动规模发展。创建都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0余个国家级产业园、示范区,带动超过16万农牧民参与农牧业全产业链开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基本形成基地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一体化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格局。依托重点园区,不断延伸产业链、供应链,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8%,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力扶持农牧企业发展,通过实施示范试点项目,扶持省级龙头企业8个、州级龙头企业20个,不断提高精深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鼓励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基地+农牧民”等联结模式,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基地2个,多手段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三是强化品牌建设。大力实施“神奇柴达木”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柴达木枸杞入选中国100个受欧盟保护地理标志名录,在全国区域公用品牌排行榜排第38名,品牌价值达88亿元,认证茶卡羊、天峻牦牛等“两品一标”成果21个。紧扣枸杞市场需求,持续加大枸杞酒、枸杞汁、枸杞芽茶、枸杞花蜜、枸杞饮品等新产品研发力度,建立多元互补、错位发展的枸杞产业体系,逐步实现由“贴牌”向“品牌”转变。

      聚焦人才振兴,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强化乡土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富裕农牧民、提高农牧民、扶持农牧民的创新举措,整合人社、农牧、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深入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和预测“大调查活动”,认真组织全州农牧区青年参加“领头雁”电商、青年创业精英等培训班,累计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牧民超过1.3万余人。二是鼓励人才返乡创业。采取“培训指导+贷款担保+基地孵化+示范带动”等方式,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扶持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创建经营实体100余家,建立创业孵化基地7家,培育创业企业250余家,累计为1500余名创业者和小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7亿元,激活了农牧区创新创业活力。三是引导人才一线服务。认真落实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支持引导优秀干部深入基层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累计向全州170个村派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561名,全州村集体经济“破零”实现新突破,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聚焦文化振兴,涵养农牧区文明新风。一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文明乡镇、村社等创建活动,力弘扬新时代柴达木精神,广泛开展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宣传教育,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各族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在农牧区营造了讲文明、树新风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创建县级以上文明乡镇(街道)34个、文明村(社区)217个、“五星级文明户”6.56万户,分别占全州总户数的79%、57%、51%。二是夯实乡村文化基础。不断完善基层文化服务设施,投资1.1亿余元完成295个村级组织阵地标准化建设,利用500万元援青资金实施“温暖工程”“大喇叭工程”等项目,村级阵地建设全面达标升级。注重培养农村文化人才,不断扩大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城乡、便民亲民的大众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夯实了乡村文化基础。三是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围绕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化强国、抗击疫情等题材,组织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编演三句半、花儿、小品等形式的剧目,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不断丰富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在抓好农牧民文化艺术节、乡村春晚、锅庄比赛等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活动的同时,常态化举办农民丰收节和“那达慕”“柴达木之夏”等活动300余场次,受众超过60万余人次。

      聚焦生态振兴,美化农牧区人居环境。一是持续加强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禽畜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采取发酵还田、有机肥加工等方式,有效处置禽畜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全州建成有机肥厂11家,有机肥年生产能力达50万吨,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5%以上,全面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等利用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农资包装回收处理机制,残膜回收率达到90%。二是全面整治农牧区人居环境。扎实推进“三清一改治六乱”,坚决打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四场硬仗”,成功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乡镇(村)22个、户厕新模式示范村2个、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清洁村71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覆盖率达100%。三是大力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划定天然草原禁牧区4200万亩、草畜平衡区6772万亩,完成营造林194.3万亩、森林抚育38万亩、村庄绿化1210亩。紧扣“堤固、洪畅、水清、岸绿、景美”总体治理目标,落实各级河湖长464名,全州927条河流、55个湖泊实现常态化巡护全覆盖。

      聚焦组织振兴,厚植农牧区发展根基。一是建强基层战斗堡垒。规范建立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机制,制定“直接+综合+动态”软弱涣散党组织认定标准,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43个。严肃规范村级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制定《海西州农村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规范(试行)》,明确提出“八不准”要求,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更加规范有序。出台《海西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实施细则》,届中调整77名村党支部书记,选派4名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二是加快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印发《海西州关于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5条措施》《海西州“百村示范、整体提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州级追加投入财政资金3564万元,实现所有村产业发展资金达到100万元以上。实施“联企兴村1+1”“村集体经济兴产提质”“百村示范、整体提升”等行动,推动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增收9.25万元,产业增收占比达41%,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三是健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开展城乡社区管理服务和村(居)民自治,“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全部挂牌运行,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255个,372个村(社区)签订法律顾问协议,实现法律服务基层全覆盖。深化平安乡村建设,配备村警328名认真开展村社巡逻防控,积极推动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441件,化解率达98.87%。

(来源:冷湖行政委员会)

内容时间:2019-05-3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