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称多县隶属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中部。北部、西部与曲麻莱县接壤,东南和四川省石渠县毗邻,西南和玉树县隔通天河相望。2018年,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413元,贫困村退出率100%。2019年5月15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一)扶贫情况
2018年,称多县的目标任务是整县脱贫“摘帽”。
这一年,为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称多聚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进一步强化重点,精准施策,狠抓落实,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进一步抓党建促脱贫,不断加强档案规范化建设,全力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以上率下,全体领导干部聚力易地扶贫搬迁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易地扶贫搬迁是“当头炮”。
对许多贫困群众来说,当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时,易地扶贫搬迁不仅可以使他们得到一栋新房子,改换一种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他们开辟崭新的天地,拓展增收的渠道,从而拔掉穷根,告别贫困,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面对整县脱贫“摘帽”的关键时刻,称多县委县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十个一批”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头号工程,力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挪出“穷窝”,斩断“穷根”。
称多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及清水河、扎朵两镇,两个地方的自然气候条件均十分恶劣,而且施工期短,施工点分散。 2018年以来,两镇的相关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始终推进缓慢。为了有效解决问题,切实改变这一现状,确保按期完成今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1333套、 5057人的住房及水、电、路、围墙、大门、硬化等配套设施建设,称多县“三点”结合,全面发力,真正做到了在重点上突破,在难点上攻坚,在亮点上作为。
聚焦“住房建设”,重点求突破。易地搬迁的重点在新建住房和配套设施建设上。对此,县里制定出台了《称多县易地搬迁“百日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并执行“县委书记和县长包乡镇、副县级领导干部包村、科级领导干部包户”工作机制,实行蹲点情况一日一报制。
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坐镇”扎朵镇和清水河镇,其余县级领导则下乡包村,积极开展现场调度、现场解题、跟踪问效、强力推进等工作。同时以“要速度更要质量”为前提,在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点安排“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贫困户为监督员,对工程进度、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攻克“拆旧验收”难点补短板。在助推新建任务加速的同时,各包村包户领导及乡镇紧抓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拆旧验收进度,在严守“建新房必须拆旧房”的原则下,严格将拆旧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整体验收内容,确保拆旧工作到位。
同时,业主单位按照易地搬迁房屋验收标准,逐户检查验收,对房屋质量、屋内设施、门窗配件、附属设施等一一进行核实验收。— —巩固“严、快、实”,亮点保成效。在易地搬迁工作中,政策执行“严”、项目建设“快”、双帮工作“实”始终是称多县的亮点。尤其是双帮工作中,两镇的各联点单位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帮扶方式,对即将入住的贫困户“量身”制定帮扶计划,尽可能做到贫困群众缺啥我们努力送啥,以此来提升帮扶质量。
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抓党建促脱贫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
称多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州关于抓党建促脱贫的各项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抓党建促脱贫的结合点、发力点,强化责任意识担当,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凝聚党群干群合力,进一步助力脱贫攻坚胜利收官。
抓主体责任,扎根一线促脱贫。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领队深入联点村、社践行“一线”工作法。成立由县党政一把手为双组长的精准脱贫攻坚专项领导小组,与县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交叉任职,确保抓党建与促脱贫工作同向发力。层层签订县乡村三级抓党建促脱贫目标责任书,实行“一票否决”制。建立“副县级领导干部联乡镇、科级领导干部挂点、工作队驻村、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责任制,为冲刺全县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抓帮扶机制,凝聚党群合力促脱贫。落实“双帮”工作机制,确保党的温暖传输常“在线”。按照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要求和四看、五问、六查的程序,全县组织66家单位联系57个行政村, 2738名党员干部联系5508个贫困户进行结对认亲,确保帮扶不漏一村一户一人,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今年以来,各派出单位领导走访慰问联点村132次,帮助物资折合人民币619130元;党员干部职工走访慰问联点贫困户1890次,帮扶物资折合人民币398331元。
抓队伍建设,夯实党的根基促脱贫。在村级换届中,着重从致富带头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返乡高校毕业生等人员中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并对他们进行集中轮训和组织外出培训,加强基层组织力量,有效夯实党的基础,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依托“三基”干部学院,分层分类对村级干部、农牧民党员和后备干部进行教育培训。今年,向州“三基”干部学院选派了7名学员;全县第一批“三基”干部学院称多分院45名村级后备干部学员已结业。
抓“扫黑除恶”,营造和谐环境促脱贫。以村级组织为主战场,发挥党组织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和凝聚群众方面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了“村霸”专项整治摸底调查工作等,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抓集体经济,夯实组织建设促脱贫。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领导机制,着重在建好村级班子、建好党员队伍、教育引导群众、支部书记当好“领头羊”等四个方面做足功课,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在村党组织的引领下,各村依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闯出了一条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主型,文化旅游、民族特色产品加工销售、购置农用机械、租赁商铺等方式为辅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投资1500万元实施的扶贫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辐射带动着珍秦镇、称文镇和清水河镇的所有贫困户,加快了村集体经济“破零”到提升效益的转变步伐。
精准扶贫,有序推进档案资料规范化建设
档案管理在精准扶贫中至关重要,它既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更是记录精准扶贫进程的宝贵资料,对打好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称多县针对乡镇和村社档案薄弱的问题,专门成立县级精准扶贫督导组,把乡镇、村社作为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切实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全县7乡镇、57个行政村。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鼓励各地在人口密集的县域城镇发展“小店经济”、“夜市经济”,支持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当地群众从事个体经营,创办投资小、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实现灵活就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场地支持、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27.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交通便利、人员求职集中的地点设立劳务或零工市场,组织劳务洽谈,为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完善现有公共实训基地的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为农牧民提供多领域、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聚焦我省六州地区和祁连山片区欠发达地区,全面实施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统筹利用各类优质职业培训资源,加强脱贫人口、监测帮扶对象和农村低收入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按规定给予生活费和交通费补贴。在青海省15个国家级、10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市)和人口规模800人以上34个大中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积极引进适合当地群众就业需求的劳动密集型、生态友好型项目或企业,扩大当地就业机会。同时,依托“12+N”专项就业服务活动为当地群众和企业搭建供需平台,帮助重点地区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来源:称多县人民政府)
内容时间:2019-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