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心县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高原北部的衔接地带,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人口39.8万,其中,农业人口30.2万人,占75.9%;回族人口34.1万人,占85.7%,是全国建制县中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2019年,全县8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26840户10192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1%,顺利通过了市级初审和自治区第三方评估。2020年3月4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一)扶贫情况
五年来,我们聚焦贫困,精准施策,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始终紧扣“精准”核心要义,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7383户103844名贫困群众“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142个行政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达标。在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421”奖补、扶贫车间、危房改造“九个一批”等创新做法,涌现出了李进祯、马希丰、丁海燕等一批先进典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五年,全县上下撸起袖子加油干,战天斗地,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历史性摘掉了千百年来压在同心人民头上的贫困帽子,全县人民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即将实现。
(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及基本规划
提升“三农”发展水平,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坚决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按照“4321”要求,5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抢抓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机遇,扎实开展“五大专项行动”,继续发挥闽宁协作、央企帮扶等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帮扶作用,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以产业、就业、培训、基础设施、政策支持为抓手,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高效运营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壮大村集体经济,移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县农村居民2个百分点。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农作物、粮食播种面积分别稳定在150万亩、120万亩以上。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水肥一体、覆膜精量穴播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科技下乡、人才下沉、服务“三农”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综合集成能力。大力实施“节水革命”,严格落实“四定”要求,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水权确权到户,推行阶梯水价,开展水权交易,严格考核奖惩,发挥好乡村用水协会作用,加强用水教育,全年节水1000万方以上。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围绕“1+5+20+N”乡村振兴规划部署,持续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下马关、韦州、预旺等5个重点镇建设,全面推进旱天岭、三山井、套塘等20个重点村建设,全覆盖开展“一村一年一事”行动,统筹推进“五大振兴”。抓好王团镇北村组织振兴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实施“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全面落实“路长制”,改造国省干线121公里,新建农村公路180公里,改造危桥27座,彻底解决全县危桥问题。新建、改造10千伏供电线路228公里。提高乡村政务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强乡镇商贸设施建设,规范集镇区商贸产业发展。推动邮政与快递全面合作,建设镇村快递超市,快递包裹直接进村。动态清零农村危房。持续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推动乡村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提质提效。
(来源:同心县政府网)
内容时间: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