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敖汉旗
走出图腾的“敖汉万年猪”
作者:田彦国   发布时间:2017-06-08  编辑:

猪是六畜之首,是农耕民族的图腾,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的中华民族占有重要地位。敖汉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也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更是中国北方动物资源——“猪”的发现地。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的“小河西文化遗址”距今万余年,是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遗存。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动植物标本、鹿骨、狍骨和猪骨,尤以猪骨居多。畜养业与狩猎业经济成分的互为组合方式,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敖汉地区多年的考古资料证实,“敖汉万年猪”萌芽于“小河西”、发展于“兴隆洼”、辉煌于“红山”、传承于“夏家店”并延续至今,与这一地区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走过了漫漫长路。中国北方的古代先民从1万年的小河西文化开始至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5000—6500年的红山文化、4500—5000年的小河沿文化到40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对“猪”的利用、传承和崇拜一直没有间断,蕴育了璀璨辉煌的北方史前文明。以“敖汉万年猪”和黍粟为代表的农耕萌芽,助推了文明的形成、助推了国家的出现、助推了民族的融合。

考源“小河西”


小河西文化时期的“猪”被学术界认为是最早被驯养的动物之一,而且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甚至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小河西文化的先民最早揭开了“猪崇拜”的序幕。
小河西文化以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命名,1987和198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考古发掘,相对年代距今8200年以远,是目前已知我国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址大多选择向阳或半向阳的坡地,距水源不远,面积一般在1—2万平方米。房址分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房址面积20—50平方米不等。出土的器物多为陶器、石器、骨器,石器分为打制和磨制,器类有斧、锄形器、磨盘、磨棒等,细石器也非常丰富。还发现了大量的鹿骨、狍骨和猪骨。其中的猪骨已经过专家初步研究认定,极少部分已经过驯化,说明家畜饲养已经开始出现,原始农业的萌芽由猪而催生,尽管当时的经济形态渔猎、采集仍占很大比重。

驯于“兴隆洼”


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掘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而得名,距今8200—7400年,1983—1993年先后进行了6次发掘,出土了一批陶、石、玉、骨、蚌器和动植物遗骸等珍贵文物,其中动物遗骸中猪的遗骸居多,经北京大学动物骨骼化验室检测,这一时期的部分野猪已进入人工驯化阶段。
兴隆洼聚落遗址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保存最完整、布局最清楚,且第一个完整揭露出房址、灰坑和围壕等全部居住性遗迹的聚落,被誉为——“华夏第一村”。围壕内房址成排分布,最大的两座140平方米的房址并排位于聚落的中心部位,场面宏伟、气势壮观,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8000年建筑史上的奇迹。在聚落中心房址内发现的“人猪合葬墓”,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葬俗中尚属首例。雌雄整猪和人同居一穴,具有明显祈求猎物繁盛之意,是祭祀祖灵与猎物灵魂合二为一的真实见证。
同属于兴隆洼文化范畴的兴隆沟遗址,发现了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猪首龙形态。用野猪头为首,身躯以石块陶片拢塑成“S”型如龙躯,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北方目前发现最早的猪首龙形态。

图腾“赵宝沟”


赵宝沟遗址位于新惠镇赵宝沟村,是赵宝沟文化的命名地,距今7000年,198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敖汉旗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极为可观的是在遗址内出土了10余件陶尊,从尊形器上刻划出现的以鹿、猪、鹰等为题材的龙凤图案中,使人们看到了这里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原始崇拜。专家们认为,赵宝沟文化时期先民选择的猪、鹿、鸟三种动物似乎有更深的社会内涵。猪、鹿、鸟是三种不同社会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猪代表农耕经济;鹿代表狩猎和畜牧;鸟代表渔猎经济。先民将三种动物表现在一件器物上,体现了赵宝沟文化农耕畜牧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的风格。猪、鹿、鸟的形象使人们联想到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而神鸟奋翼垂天的形象,则具有“凤凰”的原始风貌。赵宝沟文化陶尊上的图案被学者们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龙凤呈祥图”,是中国“龙凤”崇拜的开端。

化龙“红山”巅


红山文化因赤峰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年代距今6700—5000年。它是我国北方发现时间最早、遗址数最多的一种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敖汉旗现已发现红山文化遗址530余处,均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带,遗址的聚落形态和发掘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表明,红山文化时期已进入发达的农耕文明阶段,渔猎经济已不占主导地位。农业的发达,助推了红山文化已进入了成熟的文明社会。红山文化是政教和一的社会统治,玉文化极为发达。敖汉旗博物馆现收藏的一批红山文化玉器(玉龙、玉鸮、玉筒等)可证明敖汉旗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玉龙中数目最多的当属于“猪首龙”,应为神职人员或宗教领袖所用。因为“猪”作为最普遍的家畜,同原始农业相伴而生、渊源流长。“龙”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和象征,是先民们创造的“农神”形象,这种原始的“龙”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发生变异,最后分化成复合化的“龙”和完全人格化的“农神”。追根溯源,二者本为一体,“龙”即“农神”。

佩饰“小河沿”


小河沿文化因1974年发掘四道湾子镇(原小河沿公社)南台地遗址而得名,距今5000——4500年。其主要分布在老哈河和大凌河中上游地区。敖汉旗现已发现小河沿文化遗址50余处,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接轨的时期。小河沿文化的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陶器大多是陶瓮、陶罐、陶尊、豆、盘等。还发现了陶猪、陶鸟等饰品。石器以砍砸器、斧、锛、耜、铲、刀、磨盘、磨棒、圆磨器为主,动物遗骸仍以猪骨居多。
农业生产工具和猪首饰物的出现,告诉我们在距今4500年前的先民,经济生活的主流是原始农业,畜牧和狩猎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小河沿文化的大量珍贵资料,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北方原始社会解体的时间不比中原晚。

去神“夏家店”


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敖汉万年猪”渐渐淡出“神坛”,成为敖汉先民饲养的家畜。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因1960年发掘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200—3500年。敖汉旗境内共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达2400余处,表明当时这里的人口已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人口的增加,需储备大量的食物,饲养众多的猪、犬、牛、羊等家畜,进入成熟、稳定的农耕经济生活。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期后,先民们便开始在山上筑城,敖汉旗的城子山遗址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该遗址位于萨力巴乡哈拉沟村东南的大山顶部,山顶中心区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内发现了232个圆形石圈(祭坛)和80处方院,共分为6区、设有9门。在山城的西南角有一雕凿的长9.3米的石雕猪首,其吻部宽2.1米、额头高7.5米,雕凿粗犷、棱线分明,极具神秘感。在东南角发现有大型圆窝石和磨光石块,有的光滑如镜,有的磨出凹面,均成组出现。这些均是典型的标志性祭祀物,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心性祭祀址”。4000年前的夏家店人在这里沟通天地,而“猪”则成为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

美味飨“三界”


“敖汉万年猪”不仅是古代先民赖以生存的主要肉食来源,更是财富的象征,它传承万余年,至今仍是现代人喜爱的主要动物肉食之一。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大都与猪有关,古人围绕猪而进行的各种祭祀祈求是当时人宗教典礼中的大事。
时至今日,西辽河流域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常年干旱少雨,向老天祈雨仍然是一些地区百姓每年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其内容之一就是杀猪取猪首放于盘中,由头人端盘率众做礼拜,祈求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为龙抬头之日,中国北方地区,在这一天,人们都有吃猪蹄或猪头肉的习俗。年前腊月每家杀的猪,唯有猪头和猪蹄留在“二月二”这天吃,因为“二月二”是龙抬头之日,这天吃猪头,意为有龙神保佑,蕴育着一年的富足和顺畅。

绿色复古潮


在漫长的敖汉农耕文明历史中,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这一情况促进了养猪方式的变化,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养猪经验日益丰富,养猪已成为敖汉先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特定的饲养方式、特定的饲料来源、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敖汉万年猪”的特定品质,形成了特有的生物学特性:繁殖力强、抗逆性强、食性广、肉质优良等。
近年来,有着万年养猪史的敖汉,再掀养猪热潮。养殖规模、养殖效益与历史上不可同日而语,养殖方式出现了复古倾向,绿色养殖、生态养殖成为大的方向。现代的绿色养猪的条件,一是产地要达到环保要求,土质、水源、空气等指标要符合农业部制定的标准;二是使用无公害作物为饲料;三是使用绿色饲料添加剂。这些条件我旗绝大多数农户都可具备。我旗具有绿色养殖的天然优势,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发展绿色养猪,必然可以为农民增收、消除贫困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带动其他绿色养殖和种植的发展。


内容时间:2015-03-13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