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邯郸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魏城镇立即组织了全镇干部职工,租用铲车、三马车对主干道沿线进行了大清理,大整治,并在全市第一次联查中成绩优异。
然而,正当魏城镇忙于梨花节观赏活动、计生工作全面推进等工作时,镇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市第二次联查中落后了。
原来,在魏城镇忙于其他工作的同时,全市环境整治工作正如燎原之势开展起来,所有的乡镇、街道都在拼命抓环境。而魏城镇环绕县城,域内有多条主干道,本镇五万农民群众及全县近百万群众出行都要经过魏城镇辖区;又是传统鸭梨种植区,树枝等杂物较多;加之近年群众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村新建房屋增多,形成建筑垃圾杂物。
痛定思痛,魏城镇党委书记张新国、镇长陈瑞学当即决定:全力开展环境整治突击月活动,所有干部职工全部到环境整治工作第一线,早6:00到村,晚6:00调度,一日一调度、一点评、一排名。
在长达一个月的突击清理活动中,气候多变,然而,魏城镇人心坚如铁,在雨雪冰雹中、在炎炎烈日下、在狂风沙尘中,屹立不动,手中从不停止工作。书记镇长每天走遍29个村,男干部搬砖、和泥,砌垃圾池、拉土,搅拌,女干部为树木描白抹红,清扫垃圾、清理树枝杂物。党委副总书记高俊岭每日手持铁锹,这个教师出身的文职干部手脚磨出了泡。女副镇长赵香云,从来没做过重体力活的她找来丈夫帮忙喷墙体,丈夫拿着喷杆,赵香云站在移动着的三马车上搅拌400斤的石灰水,重点大学毕业、刚从县委结束抽调回来的刘金安,天天琢磨如何挪水泥预制板。人大副主席、办公室主任杨秀峰每天在第一线回来后,准备制度等材料到晚上十一、二点,偶尔去县里开会、送文件,别人都开玩笑说像“民工”。
紧张的劳动中,电话员张静怡的姥爷去世了,这个刚上班不到半年的小女孩调了个班,眼泪没干就回来了,一天假也没请。父母孩子住院的,自己受伤生病的、结婚生子的、亲朋去世的……魏城镇人咬着牙将全镇环境卫生旧貌换新颜。
在琐碎的环境整治工作中,魏城镇形成了五项体制确保工作效果。
责任机制,压实责任明责问效
实行镇领导干部包片、包重点村,镇干部包项目、包任务,村干部包街道、包户责任制,建立了定期调度、督导考评、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
一、自我加压。全镇29个村分为5个战区,全体镇村干部全部部署到一线。书记镇长每天到村不定时督查,并成立由农提办、镇纪委、镇组织办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督导组。
二、自揭短处。镇督导组按照市县检查标准,携带录像机,深入大街小巷现场录像拍照,并配以文字垃圾杂物清单,精确到每一片垃圾,每一堆杂物。镇村干部手持本村垃圾杂物清单现场观看视频录像,对题倒挂解决问题。
三、自查自纠。包村干部、治安员、村干部既当指导员,也当战斗员,全体到一线下手清扫,分片、分村、分胡同、分段落实责任,镇突击队负责清运垃圾以及主干道清扫。各项清理活动中,镇督导组查到镇干部不在场的现场停止工作,村干部不在场的现场停发工资,保洁人员清扫不到位的现场罚款。并严格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党员干部带头清理自家门前杂物。
通过建章立制,全镇实现了能保证每一处垃圾都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清、有人运、有人埋的严密流程。
全镇共出动机械车辆5000余台次,出动保洁人员上万人次,建设垃圾填埋坑60余个,垃圾池300余个,清理清运垃圾30余万方。
人员机制,全镇辖区无缝隙覆盖
镇政府建设了农环境整治巡查队、突击队、村保洁队三位一体的保洁人员体系。一是明确分工,突击队负责主干道和重点区域卫生,村保洁员负责村庄范围内卫生和垃圾清理,镇巡查队负责检查督办及突发卫生问题。二是精挑细选。将原有各村保洁员中的村干部、村干部近亲属全部清理,补充贫困群众到保洁员队伍中。三是严格管理。镇主要领导不定期对保洁人员进行抽查,镇农提办定期督查三只队伍的工作状态和效果,对不能达到工作要求的,现场处理直至更换人员。
截至目前,全镇专职保洁人员达到144名,达到市县标准的142%。
观摩机制,村干部变身“环保评审员”
魏城镇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全镇29个村的支部书记,由镇书记、镇长带队,每月对全镇29个村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一次观摩评分活动。
一是互相观摩。每到一村,镇农提办对被观摩村进行讲解和引领,同时对亮点、重点、难点地段进行现场拍照、录像。全镇各村支书、各片片长在被观摩村走街串巷进行全方位、近距离观察。
二是互相评分。支书人手一表,负责对29个村现场评分,镇农提办对各村支书进行评分标准专项培训。全镇支书对被观摩村卫生进行现场点评、现场打分、现场上缴镇农提办密封保存。观摩结束后由镇主要领导把关,镇农提办进行汇总、排名。
三是互相对比。观摩结束后,召开全镇镇村干部大会,会上宣布全镇评分、排名,并播放录像专题片,对排名前三名通报表扬,并现场发放现金奖励,对排名后三名的村进行通报批评,处罚现金。
镇党委政府还组织村干部到小第八村等地观摩学习,截至目前,全镇组织村干部参加各类观摩评比活动6次,填写评比表5000余张,各村干部都从“门外汉”变成“土专家”。
经费机制,为长效治理添油加薪
镇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按时支付保洁人员工资和卫生清理费用。并结合基层建设年活动和农村一事一议政策,积极与驻村工作队、县农经总站等上级单位联系,争取上级资金,迅速启动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改厕、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工程,早日完成“四化”工作。
辖区内东南温村高标准打造精品村、示范村,但该村街道胡同没有排水设施,雨雪天积水严重,影响了村内整体环境,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镇、村积极筹资,铺设下水管道5000米。解决了村庄排水问题,彻底改善了村庄面貌。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开展以来,全镇共硬化道路4万余平方米,安装路灯200余盏,铺设下水道1万余米,绿化种植乔木6000余棵。
奖惩分明,死角死面变活水新源
魏城镇在环境整治工作中,严明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奖惩,对表现优秀、整治彻底的村进行通报表扬、现金激励等奖励措施,对表示较差,在市、县、镇联查中排名靠后的村进行严厉处罚。镇党委政府因环境整治工作调整村两委班子5个,处理镇村干部23人。调整了两委班子的落后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其中常于村从历史上的脏乱差村变成了重点村,前王村从全县联查排名后十名村上升到全县前列,从全镇环境的死角死面变成了活水新源。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魏城镇环境整治工作突飞猛进,在市县联查中多次名列前茅。(魏城镇杨秀峰白宪民)
内容时间:201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