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赤水市
深山里的坚守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7-05-16  编辑:

——记赤水市两河口乡民和教学点优秀教师韩文彬

年近花甲,今年已到退休年龄的韩文彬,1972年起从事教育工作,至今,已在两河口乡黎明村民和教学点教书39年,但他从未离开过这里,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大山、奉献给这里的村民和这里的孩子,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1972年,韩文彬在赤水一中初中毕业。由于乡里有文化的人很少,初中毕业的他成为乡里最有文化的人。因此,刚毕业,就被安排到两河口乡民和小学教书,没想到这一教就是39年。

民和村是原黎明乡的一个小村庄,地势环境恶劣,山路崎岖,人烟稀少,人口只有几百人。撤并建后,划归两河口乡管辖,今属黎明村。该村距两河口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背靠桓山,紧邻四川古蔺县黄荆乡,属典型的高山村,是我市最边远的山村之一。民和教学点就坐落在海拔1300多米的民和山顶上。

远处望去,只见一栋青瓦灰墙的小屋掩映在杂草从生间。校舍是2009年改造完成的。走近一看,这间学校只有2间房,1间是教室,1间是办公室,教室里只有6-7张破烂不堪的条型课桌和一张木制的黑板。

大约过了10分钟,一个个头不高、脸型瘦黑的人向我们走来,两河口学校党支部书记王明伦介绍:“这就是韩文彬老师”。

70-80年代,民和学校曾办过初中,老师最多的时候有5人,学生最多的时候有70多人。那时候,一个老师要教两、三个年级,教室不够,就租用农民的房子来上课。近些年来,由于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的孩子,大一点的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也都转到两河口学校去读书了,有的也随打工的父母转到了外地就读,因此,学生和老师也就越来越少。从1995年起,学校里就只剩韩文彬一个老师了,现在学校里只有5个学生,他们最小的不满5岁,最大的也只有7岁,尽管学生只有5个学生,但他照样教。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容易,但一辈子都做同一件事,并做好这件事就难了。韩老师教书39年来,从未耽误过孩子们一节课。这让我们对什么叫“贵在坚持”有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韩老师家到民和教学点要走40分钟左右的山路。学校早上8:30开始上课,中午13:30才放学,由于采用“复式教学”,每天上完课回到家已是下午2、3点钟。自1972年教书以来,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封山,哪怕是拖着病痛的身体,他都坚持到校给学生上课。

每年冬天,这里都要下雪,孩子们在教室里很冷,为了不让孩子们冻着,韩老师就从学校附近的山林里拾取些干树枝来,在教室里生起一堆火给学生取暖。遇到下雨、下雪天,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他就挨个的将孩子们送回家,临走时,还不忘向孩子们叮嘱几句。

70年代,两河口乡还没有公路到赤水县城,每学期,韩老师都要步行到赤水县教育局去为学生背书,几十个学生的课本加起来足足有五六十斤重,沿途要经过大同、华平、回龙、大坝等乡镇(公社)辗转100多公里,一个来回需要花两天时间,还是两头黑。韩文彬回忆说:“那是最艰苦的时候!”

韩老师的家境并不宽裕,家中还有一位95岁高龄的老母亲。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的工资只有20多元,还是公家出一半,生产队出一半。一般能留在村里上学的,都是家里没有人照管和家庭比较困难的孩子。未实施教改的时候,需要交书本学费,有的学生,家庭比较贫困,连几元、十几元钱的学费也交不起,看着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为了不让他们任何一个辍学,韩老师都为他们垫交书本学费,这些年,他为学生交的书本学费,算下来也有近千元。多少年来,韩老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教完了一代又一代人,村里40以下的人,基本上都是韩老师的学生。

我们问,韩老师这39年来教过多少学生?

他说:“我也记不清了,应该有几百个吧!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工作了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在外打工创业发了财。看到学生们都成才了,我被感欣慰。”

“走上了教书这条路,我就要把教育事业干到底”这句话,一直挂在韩老师嘴边。民和属于边远贫困的高山村,从两河口乡步行到这里,需要3个多小时,打摩托车也要50元车费,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到这个教学点来教书。王明伦支书说:“韩老师始终舍不得离开这里,始终舍不得丢下村里的这些孩子们,有几次,上面准备将他调到两河口学校工作,他都毅然回绝了。”

韩老师说:“民和边远、条件苦,我走了,谁又来教呢?即使派一个年轻的老师来,这里荒山野岭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吃住的地方都没有,可别苦了年轻人,还是让我这个‘老头子’留下来吧!”

韩老师为人诚恳善良,深受村民信任和爱戴,近年来,他还当选为乡党代表、兼任村民组长等。1994年,他才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70-80年代,他在村里办起农民学校,为乡亲“扫盲”,全村35岁以下的人中没有文盲。乡里的干部和村里的群众提起韩老师,都对他赞不绝口。由于成绩卓著,他曾多次被乡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

今年9月,韩老师就到退休年龄了。当我们问起他退休后有何打算时,他说:“我这一辈子都热爱教育,热爱这里的人民,我虽然今年就要退休了,但我不会离开这里,如果有需要,我还会继续教孩子们,哪怕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也教。”

听完这番话,我们的崇敬的心情由然而生。

韩文彬老师和他所在的民和教学点1

韩文彬老师和他所在的民和教学点2

韩文彬老师一家人

韩文彬老师和本文报道记者在民和教学点

内容时间:2011-09-14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