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赤水市
赤水市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16  编辑:

为深入推进我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举措,赤水市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出一条把生态与发展统筹起来、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统一起来的新路子。

一、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近年来,赤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工作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生态立市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是赤水发展的命脉,赤水人自古以来就有爱林护山的优良传统。1990年撤县建市以来,历届赤水市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主战略,坚定不移地围绕生态抓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同建设、共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赤水市始终把发动群众作为创建工作的关键来抓,在挖掘和弘扬地方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将生态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建成丹霞展示中心、桫椤博物馆、地质公园展示中心,免费向群众开放。确定每年6月5日为赤水市生态建设践行日,8月2日为丹霞自然遗产保护日并设立了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并定期开展各类大型宣传活动。同时,以绿色创建、“六•五”世界环境日等活动为载体,干部职工、环保志愿者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上街头,编写宣传画册、设立宣传专栏、发放资料传单,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赤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战略部署,牢牢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底线,深入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今年5月9日,赤水市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论坛,3省四市15个县(市、区)达成“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论坛赤水共识”,流域四市一致表示,将共同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推动康养产业健康发展,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和建设好赤水河,为实现流域内产业脱贫同步小康而努力奋斗。

(三)生态文明基础工作不断加强。相关工作机构、人员配备以及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近年来,赤水市编制了《赤水市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配套制定了《赤水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方案》《赤水市水污染防治规划》《赤水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赤水市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实施规划》等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科学划定“三条红线”,深入推进环境保护“河长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机制创新。率先完成赤水河流域(赤水段)渔民转产转业。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四河四带”等工程建设不断推进,“月月造林、增色添彩”全面启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历届政府的“生态接力”,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了金山银山,赤水“守牢两条底线、实现绿色崛”的做法引了中央和省市的广泛关注。

(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赤水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资源合理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建成1个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争取到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生态市、中国长寿之乡、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0.78%。城市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如今的“黔北明珠”,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赤水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

赤水虽然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面临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态文明项目建设缺乏资金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逐渐产生高额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我市财政资金比较紧张,一时间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态文明项目建设,导致我市生态文明工作推进相对缓慢。

(二)向上争取项目不够,缺乏上级支持。近年来赤水市争取到上级投入生态文明项目建设投资较少,各部门整合资金比较困难,上级计划投入较少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状存在矛盾,部门之间推进项目建设单打独斗的多,没有形成整合力。

(三)生态环境保护设施薄弱。赤水市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各类国家级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较大保护区内在线监控、瞭望台、防火通道等基础设施薄弱,民用电网穿林而过,森林资源安全隐患较大。

(四)产业结构层级低,总体开发水平较低。除旅游业外,缺乏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其他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别相对较大。

三、未来赤水市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党的“十八大”、“四中”、“五中”、“六中”会议精神,结合赤水市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一)利用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模式。

1、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按照“一区五园”的产业功能布局,着力引进和发展竹木、石斛、乌骨鸡等特色加工业和白酒、晒醋等特色酿造业。加大财政新型工业发展基金力度,加快推进工业聚集发展、循环发展。

2、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要紧紧依托丰富的竹资源优势,发挥金钗石斛、乌骨鸡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优势,大力实施农业“十百千”工程,着力打造金钗石斛、竹业、乌骨鸡三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使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成为生态工业的“绿色原料”。

3、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旅游综合体建设为载体,着力完善八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努力将赤水河流域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线,实现赤水旅游的转型跨越发展目标。

(二)合理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生态优势。

1、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夯实生态文明基础。严格落实生态功能区保护策略,实施科学合理的区域开发措施,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采取过硬措施,加强环境监管。突出环保部门的“第一审批权限”和“第一审批责任”,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赤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2、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大力实施城乡绿化、天然林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切实加强水、气、声污染治理,普及推广沼气、天然气、太阳能等现代清洁能源技术,努力建设更加清洁优美的生态环境。以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市为标准,深入推进中心城区美化、亮化、绿化、净化、文化工程;因地制宜做好古镇保护开发、生态设施建设、生态产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强化基础设施。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整合所有与相关的部门资源,集中财力,捆绑资金,加强交通、卫生环保、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科学设计旅游线路,着力打通景区景点“微循环”。

(三)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文明

1、加大宣教力度。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强化政府调控。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规划等手段和产业政策,对全市生态资源的总量、配置及开发方式、规模、强度进行控制。根据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资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类别和范围,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内容时间:2016-11-1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