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赤水市
赤水市着力生态文明建设助推脱贫攻坚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16  编辑:

一、取得的成效

赤水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在生态。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聚焦园区、城区、景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十二五”期间,赤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9%、14.2%;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6%。生态经济占比突破70%,生态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二、主要措施

(一)立足生态优势,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划定“三条红线”强化生态保护。一是划定生态功能保障红线。围绕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赤水河流域划定保护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51.3%,保护比例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截止目前,共治理水土流失931平方公里,治理度达94.8%,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近400万吨以上,为长江上游筑起一道天然的绿色保护屏障。二是划定环境质量安全红线。根据生态旅游城市定位,明确市域空气质量必须优于国家Ⅱ类标准、所有水环境质量优于国家Ⅱ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噪声环境质量符合功能区划四类环境质量管理要求。三是划定自然资源利用红线。将占全市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森林划为国家公益林,250以上坡耕地一律退耕造竹,严格执行林地占补平衡制度,防止各类资源过度开发,确保森林覆盖率只增不减、水资源利用率不超过30%。我市还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县(市)列入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突出“四个重点”推动绿色发展。我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突出“四个重点”,推动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一是走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新路,打造农业“绿色银行”。依托竹资源优势,发挥金钗石斛、乌骨鸡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优势,大力实施农业“十百千”工程,构建“石上种草,山上栽竹,林下养鸡”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实现农特产品的触网“出山”,着力把生态农业打造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生态工业的“绿色食粮”和生态旅游的“绿色画廊”,实现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走出一条具有赤水特色的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015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35元。二是走生态工业之路,打造工业“绿色产品”。全力加快竹循环、新医药大健康、新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着力促进晒醋、白酒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扶持石斛、乌骨鸡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走新型城镇之路,打造“大数据健康城”。坚持“产城景互动融合”发展理念,做好山水、田园、森林、景区、文化五篇文章,围绕大数据、智能化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坚持老城区做“减法”优化存量,新城区做“加法”做大增量,突出竹、丹霞等元素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现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以景聚人,着力建设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赤水。四是走生态旅游之路,打造“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坚持全景赤水、全域旅游”理念,抢抓赤水河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契机,加快推进高山休闲度假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旅游业态布局;突出湿地、彩林、花海等新型生态景观建设,促进传统景区与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无瑕融合,让赤水既养眼、养身、养生、养心,又宜游、宜居、宜业、宜养,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今年1—6月,赤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63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7.48亿,同比增长47.3%、67.48%,旅游业持续呈现“井喷式”增长。

强化“三项措施”推进环境治理。坚持“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痛下决心节能减排。一是着力推进“废水”循环利用。建成日处理2万吨的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启动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工程。目前,工业废水全部在线监测实现达标排放,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工业用水重复率超过90%、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水环境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二是着力推进“废渣”变废为宝。招商引进生物质发电、发生墙体材料厂、水泥粉磨站等六家企业,对建筑垃圾、居民生活垃圾、工业污泥、生活污水废泥和畜禽粪便等进行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每年消化建筑垃圾60多万吨,减少工业固体废物排放6万多吨,创造产值10.2亿元。建成14个乡镇垃圾压缩站,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运行模式,实现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6%。三是着力推进“废气”物尽其用。积极推进工业废气热能利用,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居民生活和城市公交系统使用天然气清洁能源全覆盖,8个乡镇居民生活能源使用管道天然气,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6%以上。

建立“四项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一是建立联动机制。项目建设实行环评、水保、林地占用等审批前置,建立环境监管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集环保、林业、水务、住建、司法等单位研究部署环保工作,推动形成工作合力;与13个友邻县市建立赤水河联动保护机制,在森林防火、环境执法、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加大赤水河水上执法边界景区、林区巡查力度。二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责任追究机制。梳理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监管“责任清单”,从严落实各类法律法规要求;严格执行赤水河“河长”制,积极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环保“六个一律”等活动。三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设立“8·2”丹霞自然遗产保护日、生态建设践行日,统筹生态文明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绿色理念”、低碳生活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着力提升群众环保意识,让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四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按照农业部、贵州省人民政府签订的《长江流域赤水河段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合作备忘录》要求,启动赤水河赤水段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已完成《工作方案》制定和送审,预计投资3400万元,于今年年底全面完成69户138名渔民转产转业。

(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强力推进扶贫脱贫攻坚

我市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基本原则,突出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消除贫困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以适度开发、发展生态经济、加大智力与科技扶贫力度和重视生态文化等策略,一方面激励贫困地区坚定“守住绿水青山”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防止出现因环境保护而跟不上社会整体发展步伐、守着绿水青山“饿饭”的尴尬局面,确保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科学规划,精心布置。一是因地制宜。结合赤水地形地貌,“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重点围绕“兴竹药、优果蔬、强旅游”的发展思路,规划竹基地建设、石斛发展、特色果蔬、乡村旅游等特色生态项目90个,计划总投资8.7亿元;二是超前规划。进一步完善村级道路、供水、通电的规划与建设,循序渐进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的联动建设,并增加乡村休闲功能、配套建设服务设施等,规划实施农旅一体化项目31个,总投资115.5亿元。

提高意识,增强观念。一是提高群众生态环保意识。通过干部遍访(回访)、院坝会、百姓龙门阵、农民夜校等多种途径、多形式向群众宣传并解释贫困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广大儿童、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环保教育,切实增强群众“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和观念。二是增强生态防护型观念。坚持“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防护型发展理念,建设宜居生态乡村,打造和谐幸福家园。三是增强经济效益型观念。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工程,走综合开发、生态养殖之路。四是增强景观休闲型观念。开展绿色生态富民家园创建活动,推进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游,建设观光自采果园生态村、农旅一体化体验园、扶贫示范园区、石斛养生度假村等,构建赤水乡村旅游大扶贫格局。

生态移民,输出劳力。一是支持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户通过移民搬迁、异地开发,坚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实现贫困人口小康相结合,开辟小康建设的新途径。二是组织具备条件的贫困地区开展劳务输出,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充分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生态优先,产业扶贫。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绿色品牌为主题,未来五年再建设以石斛为主的中药材基地5万亩、发展精果林基地5000亩、打造旅游扶贫示范点20个以上、农旅一体化体验园5个以上。

创新管理,长效机制。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组织工作机制,建立统一市场体系,推动生态环保机制创新。二是制定严格的村规民约,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土地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禁止在大于25°的山坡上继续开荒,开荒的要退耕还林。三是推广农村新能源。针对农村能源利用及需求状况,进行改进能源使用方式,发展可替代能源系统。四是建立到村到户工作机制。实行生态扶贫、包扶到户,实体带动、效益到户,易地开发、移民到户。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尽快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我市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多数居住在生态功能区,不能发展工业和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贫困群众增收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将生态补偿向贫困群众倾斜,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二)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建议组建由国家相关部委和云贵川三省共同参与的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协调机构,定期召开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省际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发展与保护的重大问题,统筹实施兼顾各方权益的环保措施和解决方案。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我省已经出台了《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出台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损害问责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考核体系,构建跨区域生态共建共享合作平台机制,着力形成全域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内容时间:2016-08-15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